青藏文化·文學奇葩·《米拉日巴傳》
傳記文學是藏族文學的一種形式,它以記述藏傳佛教各教派的“高僧大德”、喇嘛活佛的事跡為主要內容,這些文學常常帶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并將主人公加以渲染神化。《米拉日巴傳》便是最為著名的傳記文學作品之一。
(1) 產生傳記文學的時代背景。公元9世紀中葉,吐蕃王朝瓦解,藏族社會陷入割據戰亂狀態,與此同時,藏傳佛教分化成許多教派,各個教派與各地封建領主緊密結合,為擴大各自的宗教影響,各派爭相宣揚和著書立說。一些教派常將自己教派中有名望有成就的僧人加以神化,撰書奉揚,由此出現了一大批“高僧大德”的人物傳記。它是一種非“宗教史”,也非一般“小說”、“傳奇”的特殊體裁。它以歷史真實人物為題材,以他們一生活動寫成的文學作品。除《米拉日巴傳》以外,還有《唐東杰布傳》《朱巴貢勒傳》《布頓大師傳》《瑪爾巴傳》《宗喀巴傳》《五世達賴傳》《頗羅鼐傳》《多仁班智達傳》等較為著名。其中,以《米拉日巴傳》最為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國內已有漢文和蒙文譯本,受到高度重視。并且已有日、英、法、德等文字的譯本,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
(2) 《米拉日巴傳》的基本內容。《米拉日巴傳》的作者是西藏后藏地區的桑吉堅贊(1452—1507)。在作者生活的時代,藏族社會佛教各教派已呈現出“頹廢萎靡”之相。為了挽救宗教的衰敗局勢,宗喀巴(1357—1419)掀起了宗教“改革”活動,創建了格魯派(黃教)。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各派之間的矛盾錯綜復雜。稍晚于宗喀巴的噶舉派代表人物之一桑吉堅贊也為振興佛教、光大本派而奔波。他自幼崇敬本派第二代祖師米拉日巴。他苦修“得道”后,遍游西藏各地,遠到尼泊爾,廣收門徒,弘揚佛教。撰寫本派創始人馬爾巴、米拉日巴、日瓊巴等人傳記。結果《米拉日巴傳》成為傳世佳作。
米拉日巴(1040—1123)的家庭本是富戶。他七歲時,父親去世,留下他和母親、妹妹三人。此時,伯父、姑母趁機侵吞了他們的財產,將其三人趕出家門。從此,生活坎坷、遭遇不幸。后來,米拉日巴學會咒術,將伯父的兒子、媳婦及助惡親鄰共三十五口壓死在塌層之下,伯父、姑母僅以身免。米拉日巴又咒降冰雹擊毀全村莊稼,算是報了冤仇。事后,他深感造孽,悔恨不及,投奔佛教大師馬爾巴求法,以消罪業。等他學得正法,便遁跡山林、潛心修習。終于獲得“正果”,即生成佛。又遍游天下,收徒傳法。
作者正是通過米拉日巴坎坷凄苦、修法成道的一生,宣揚了“人生是苦海”、“人生無意義”、“出家修佛才是唯一解脫”的佛教厭世思想和唯心主義教義。《米拉日巴傳》故事曲折、凄慘動人,引起人們的共鳴,同時,宣揚了“人生苦海”的佛教思想。如當米拉日巴從馬爾巴學得密法,返回家鄉探視母親和妹妹時,只見房屋倒塌,母親死去,肉爛骨枯,妹妹不知下落,于是更覺“輪回世間決無意義”。但是,這幅家破人亡的慘景,卻是藏族社會十一二世紀戰亂頻仍,百姓遭難的歷史真實寫照。這一點,正是《傳記》中的米拉日巴一家的不幸能夠引起人們的同情,也是作品能引起人們心靈共鳴的根本所在。作者通過對米拉日巴母子不幸生活遭遇的描寫,揭露了階級社會里強者欺侮弱者,靠坑蒙拐騙、巧取豪奪而發家致富的無恥行徑和兇惡嘴臉。而作者所記述的米拉日巴報仇雪恨的故事,卻反映了貧弱者的反抗斗爭精神,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愛憎和愿望,因而,賦予了這部作品以強烈的人民性。米拉日巴那種自我折磨的苦行僧式的做法并不可取,但是,他那種為了實現目標(求學)而進行的忍辱負重、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卻是值得贊賞的。米拉日巴的形象,在歷史上曾成為許多佛教徒、學者們學習的典范,他們身體力行,為藏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3) 藝術成就。《米拉日巴傳》書分三大部分:米拉日巴家產被奪遭受苦難;投師學咒,報仇雪恨;悔罪學法,修成“正果”,收徒傳法。全書布局錯落、忽起忽伏、情節曲折、扣人心弦。《米拉日巴傳》采用師(米拉日巴)徒(日瓊巴)問答、第一人稱自述的形式。這種“問答式”顯然受佛經文學的影響。《米拉日巴傳》是散文體,中間插入一些歌詞。語言樸實,生動流暢。特別是對民間語言(接近當時的口語)的使用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在描寫人物性格上,也取得了相應的成功。在同類作品中,無論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顯示了作者較好的文學才華,這部作品在藏族文學史中閃耀著光芒。
上一篇:齊魯文化·從“百家爭鳴”到儒術“獨尊”·《管子》和稷下之學
下一篇:青藏文化·文學奇葩·《薩迦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