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趣談·張謇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翁,別號季子,江蘇南通人。清朝末年狀元,實業家,近代著名立憲派。光緒二十年中狀元,授翰林院編撰。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曾劾李鴻章妥協。后返故里興辦實業,同時創辦學校,創設圖書館、博物苑等。被學部任為中央教育會長。曾與湯壽潛等成立預備立憲公會,成為立憲派領袖。辛亥革命以后,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總長,后改任北京政府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等職。1915年辭職南歸,此后繼續在南通地區辦理實業。毛澤東有言:講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
珍藏觀音像
張謇是位實業家,同時也酷愛收藏。他曾收藏歷代觀音畫像百余幅,這是獨樹一幟的專題收藏。他收藏的觀音畫像作者有:唐代的吳道子、楊蕓珠,宋代的賈師古、牧,元代的錢選、趙孟、管道昇,明代的李麟、蔣子成、仇英、徐渭、夏、丁云鵬,清代的陳洪綬、張照、禹鼐、陸謙、金農、羅聘、華
、戴熙、梁瑛、陸瀚、江灝、王錫疇、項醇、沈兆霖、沈瀛、劉冰之、丁延、丁恒、竹禪和尚等。這些觀音畫像,有絹本的、紙本的,有彩畫的、墨畫的、金畫的、血畫的,還有明代露香園顧氏及近代聞名世界的美術家沈壽繡制的繡像。真乃洋洋大觀,世所罕見。張謇先生為酬愿,在南通南山建了一所觀音院,將多年搜集的歷代名家觀音畫像珍藏于內,供人觀賞。1926年張謇先生去世,藏品仍留存于觀音院。
1938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已經一年,南通費范九先生擔心張先生所藏歷代名家觀音畫像毀于戰火,于是發宏愿,廣募捐,連同絲繡、石刻共154幀,用上等宣紙精印成上下兩冊,凡1500部,名為《歷朝名畫觀音寶相》。由于印本流傳,更多的人觀賞到了這些收藏精品。印本的序言、題跋,多為佛家弟子之言,僅潘恩元的一篇五言,言及印刷緣起。詩中有云:“比來江上事,孤城陷鋒鏑。頗聞收藏家,往往苦資敵?!庇衷疲骸耙怀⒎Q說,知已逃此厄。艱難具首尾,豈僅矜良策。濠南張夫人,出之以全力。世亂既至此,顧家亦朝夕。惟棄置一切,或能用其極。捆載便隨身,未使離頃刻。中多涉險途,幾至廢寢食。展轉迨滬濱,遽肯弛其責?!睆脑娭锌梢姀堝老壬暮笕嗽趹饋y時為保護藏品,也是歷盡艱險的。因此,費范九先生才決定籌資印刷。幸而在日本侵華戰爭中,歷代名家觀音畫像沒有被敵人掠奪,也沒有散失。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意思是說,一個人獨享愉快歡樂,不如昭之于眾,讓大家共享。張謇熱愛收藏,但從不將藏品獨享。他把收藏視為利用實物來普及教育的一種有效手段,在中國創辦了第一個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他在1905年寫的《上南皮相國請京師建設帝國博覽館議》和《上學部請設博覽館議》中,建議清朝政府建立博物館和圖書館為一體的博物館,“且京師此館成立以后,可漸推行各行省,而府而州而縣必將繼起,庶使莘莘學子,得有所觀摩研究,以補益于學校”。但是,張謇的建議未被清政府采納,自己便在南通籌建博物苑。他購民房、遷荒冢,先后建立了北館、中館、南館和園圃。經過苦心建設,收藏文物達2900余件,分為自然、歷史、美術三部分。張謇在建館中,不但主張對個別的“天產品物”“循名責實,察識物理”,而且要求看到品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看到個別品物在自然史上所占的地位,從品物中反映“古今之變異”。南通博物苑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綜合性博物館的開端,無論是在中國博物館發展史上,還是在中國收藏發展史上,都具有開風氣之先的意義。
張謇像
水月觀音圖(明)
觀音像
南海大士圖(清)
上一篇:印章趣談·張牧石
下一篇:信札趣談·張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