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趣談·嬴政
嬴政(前259—前210),即秦始皇。秦王朝建立者、政治家。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46—前210年在位。即位時,呂不韋執政。秦王政九年(前238年)親政后,平定嫪發動的叛亂。次年,免呂不韋職。由公元前230年滅韓,到前221年滅齊,十年之間先后兼并六國,自稱始皇帝。廢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頒布“使黔首自實田”令,按占田數量納稅;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修建馳道、直道和在今云南、貴州地區“略通五尺道”,以加強全國陸路交通。又派兵北擊匈奴,修筑長城,南定百越,戍守五嶺,設置閩中、南海、桂林等四郡。禁止儒生評論時政。下令銷毀民間兵器,焚燒各國史書和民間所藏經典及諸子書籍,坑死儒生460多人。在他統治期間,酷刑嚴法,租役繁重,侈宮室游觀,加上連年用兵,使百姓痛苦不堪。他死后不久,即爆發了陳勝、吳廣農民大起義。
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傳為秦始皇嬴政所制,該印在封建社會輾轉流傳了2000多年,在它的身上流傳著許多曲折離奇的故事。
所謂“傳國玉璽”,很早以前,人們就有種種傳聞。《世本》載:魯昭公時始作璽。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稱始皇帝,遂取藍田地方出的玉制作印璽,由丞相李斯撰文,上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由著名玉工孫壽鐫刻成國璽。國璽方四寸,上有螭龍鈕。秦滅亡時,子嬰攜國璽投降劉邦,國璽作為王權的標志,漢室世代相傳為寶。西漢末年王莽篡政,逼漢元皇后交出玉璽。元后擲在臺階上,損一小角,以黃金鑲之。王莽被誅,此璽又歸更始帝劉盆子,以后又歸東漢光武帝。東漢末年,漢室遭黃巾軍打擊,混亂中又將玉璽投入井內。孫堅祭祀漢室宗廟,忽見井內有光,于是從井中打撈出傳國玉璽,之后又歸袁術所有。袁術既敗,玉璽仍歸還漢獻帝。曹魏受禪,并得玉璽。晉以后,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政權更迭,玉璽亦轉傳相授。至唐末,玉璽遺失于戰亂。元成宗時,重行出世,至順帝北走,拐至大漠,又失蹤跡。清兵入關前,元裔又獻玉璽于努爾哈赤,清得此以稱帝。然而,清朝滅亡時,所交御寶印璽中,卻沒有傳國玉璽。據說清乾隆時共有國寶29顆,清亡時僅交出25顆,那流散的4顆中是否有傳國玉璽,就不得而知了。
傳國玉璽至今仍是一個謎。世人都想一睹其真容為快。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想見到實物,以解決歷史的疑案;古董商企圖獲得它,以牟取暴利;篆刻家希冀見到它,以了解篆刻藝術;政治野心家更試圖得到它,以竊取政治地位。有人說這不過是個傳說。
從歷史資料來看,傳國玉璽的形態和文字亦不盡相同。宋代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卷十八著錄了蔡平仲、向巨源摹寫的三種傳國璽文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兩種為鳥蟲篆。趙彥衛《云麓漫鈔》卷十五著錄崔逢《傳國璽譜》之圖樣,“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璽有四方,一方為鳥蟲篆,其余三方為繆篆。本書一并收入,以飧讀者。
秦始皇像
傳說中的傳國玉璽圖樣
受命于天
既壽永昌(鳥蟲篆)
受命于天
既壽永昌(鳥蟲篆)
受天之命
皇帝壽昌(繆篆)
受天之命
皇帝壽昌(繆篆)
魏所受漢傳國璽
上一篇:信札趣談·姜毅然
下一篇:信札趣談·孫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