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行政區(qū)劃沿革與自然地理特征·安徽文化區(qū)的行政區(qū)劃沿革
安徽襟江帶淮,疆域廣闊,是中國文化發(fā)達較早的地區(qū)之一。早在石器時代,中華民族已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生息繁衍。1985年,在和縣陶店汪家山北坡龍?zhí)抖催z址出土了一顆猿人門齒化石,據(jù)測定,其時代屬新生代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約有三十萬年,本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在潛山縣薛家崗、含山縣凌家灘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陶器、玉器、石制工具,可見當時這些地區(qū)已有原始先民居住,能夠制造一些簡單的生產(chǎn)和生活工具,并形成了早期聚落。大體說來,在史前時代,淮北是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繁榮地,江淮之間是青蓮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邊緣地帶,江南則是印紋釉陶文化的領域。
在《禹貢》等古文獻中,有將我國疆土劃分為九州的說法。安徽之地,跨有揚、豫、徐三州之域。大體說來,今安徽淮河以北,東半邊屬于徐州,西半部屬于豫州,而淮河以南直至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qū)則都分屬揚州。夏、商、周時期,淮河以北在王朝政府的勢力范圍之內(nèi),傳說禹曾在涂山(今懷遠境內(nèi))大會諸侯,“執(zhí)玉帛者萬國”(《左傳·哀公七年》)。商湯滅夏,把夏朝的末代君主夏桀困于南巢(今巢縣),定都于亳。其時,在今安徽境內(nèi)存在一些方國和部落,較著名的有:徐、六、英、蓼、舒、宗、桐、蕭、巢、鐘離。徐,故城在今泗縣西北,偃姓,歷史久遠,周初又兼有偃(奄),追慕皋陶偃姓之功德,借以號召部眾,僭號稱王,但未得周王朝承認,史書中以徐偃王稱之。周穆王時曾舉兵伐周,至于河上,可見頗有實力。六,在今六安縣北,皋陶之后,偃姓,為夏所封,曾向殷王進龜貢女。英,在今金寨東南,皋陶之后,偃姓,為夏所封。蓼,在今霍邱西,皋陶之后,偃姓,亦為夏所封。舒,偃姓,《左傳》、《世本》等書中還提到舒蓼、舒庸、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名,皆同宗異國,故統(tǒng)稱“群舒”,其地域在今舒城、廬江一帶。宗,偃姓,在今舒城、廬江間,與群舒關系密切,桐,在今桐城縣北,偃姓,與群舒關系密切。蕭,子姓,殷人之后,始封之君為蕭叔大心,在今蕭縣西北。巢,在今巢湖附近,偃姓,與群舒關系密切,西周曾幾次征之。鐘離,在今鳳陽東北淮河岸邊,嬴姓。此外,還有位于今亳縣境內(nèi)的焦,亳縣北部的危,蒙城境內(nèi)的稽,潛山境內(nèi)的皖,鳳臺縣境內(nèi)的州來,阜陽市境內(nèi)的胡國,銅陵境內(nèi)的越章,等等。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戰(zhàn)爭連綿不斷,處在“吳頭楚尾”的今安徽境內(nèi)的諸方國,時常遭受強國攻擊,并逐漸被吞并。如徐國本來勢力較強,春秋初期割地而朝者達三十六國,曾向西取舒伐英,向北伐莒。楚國興起后,徐國即多次遭其攻擊,北方的齊也多次前來攻伐,吳國也頻繁出兵來侵,公元前512年徐城被吳攻破,徐子章禹投奔楚國,楚在夷(城父)筑城予其居住,此后就不見于史籍。楚還于公元前646年滅英,前622年滅六和蓼,前615年滅宗。舒曾遭徐攻擊,因與楚聯(lián)合,后楚勢力不斷擴張,群舒叛楚,楚于前615年滅舒,到前601年眾舒復叛,楚又滅舒蓼,舒人暫時屈服,但仍伺機反抗,前574年舒庸引導吳人攻楚,被楚襲滅。前548年楚又滅舒鳩,舒鳩仍暗中與吳聯(lián)絡,不愿服從楚的統(tǒng)治。胡曾隨楚靈王伐吳,后趁吳師入楚,盡取與胡毗鄰的楚邑,楚國安定后,胡仍不肯屈服,在前495年被滅。蕭因與宋鄰近,與宋關系密切,后楚攻伐江淮諸國,于前597年滅蕭,但不久蕭復附于宋,楚再攻之。巢在前615年楚滅舒、宗后,被迫附于楚,后吳伐楚,巢又被迫附吳,并在前518年被吳滅掉。吳還于前519年滅州來,次年又滅鐘離。春秋末,越滅吳,原屬吳的地盤歸于越。到前333年楚滅越后,今安徽全境便都掌握在楚國手中。前241年,楚考烈王為了避開秦國的威脅,把國都從陳(今河南淮陽)遷到壽春(今壽縣西南),從此壽春成為楚的政治中心。戰(zhàn)國后期,郡縣制已廣泛實行,安徽境內(nèi)已大致涉及七郡:江東郡,在今江蘇、浙江及安徽東南地區(qū);大宋郡,在與河南交界的皖北地區(qū);碭郡,在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交界處;泗水郡,在皖東北地區(qū);陳郡,在河南、安徽二省交界及皖西北地區(qū);會稽郡,在安徽、浙江交界的皖東南地區(qū);九江郡,大部分在安徽境內(nèi)。
秦在全國推行郡縣制,今安徽分屬九江、(治今壽縣)、鄣(治今浙江安吉西北)、會稽(治今江蘇蘇州)、衡山(治今湖北黃岡西北)、陳(治今河南淮陽)、泗水(治今江蘇沛縣)、碭(治今河南永城東北)、潁川(治今河南禹縣)等郡。漢代郡縣、分封并行,漢初更九江郡為淮南國,泗水郡為沛郡,又分置汝南郡,漢文帝分淮南立廬江郡,漢武帝更鄣郡為丹陽郡,安徽之境分屬如下郡國: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沛郡,治所在相縣(今濉溪縣西南);九江郡,治所先后在壽春(今壽縣)、襄安(今無為襄安鎮(zhèn));豫章郡,治所在南昌;廬江郡,治所在舒(今廬江縣西南);臨淮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丹陽郡,治所在宛陵(今宣城);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安陸;六安國,治所在六安(今六安市北)。漢武帝時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州,各設刺史,丹陽、九江、廬江、豫章四郡和六安國屬揚州,臨淮郡屬徐州,沛郡、汝南郡屬豫州,江夏郡屬荊州。東漢時期,基本因襲西漢的行政區(qū)劃,但也有所調(diào)整,如以六安國盡屬廬江郡,更臨淮郡為下邳國,漢末又分沛郡,增置譙郡,更沛郡為沛國。
三國時期,安徽分屬吳、魏兩國,大體說來,魏占領江淮及淮北地區(qū),吳占領江南和皖北南部地區(qū)。在行政區(qū)劃上,魏分汝南、沛二郡地置汝陰郡(治今阜陽),分廬江郡置安豐郡(治今霍邱西),更下邳國為下邳郡,改九江郡為淮南郡,吳分丹陽郡置新都郡(治今浙江淳安西北),置蘄春郡(治今湖北蘄春縣蘄春鎮(zhèn)西北)、彭澤郡(治今江西湖口縣東),二郡各領有一部分今安徽地。
西晉時期,安徽分屬豫州之汝陰郡(治今阜陽)、沛郡(治今濉溪西南)、譙郡(治今亳縣)、弋陽郡(治今河南潢川西)、安豐郡(治今霍邱西南)、徐州之下邳國(治今江蘇雎寧西北)、臨淮郡(治今江蘇盱眙東北)、揚州之丹陽郡(治今江蘇南京)、宣城郡(治今宣城)、淮南郡(治今安徽壽縣)、廬江郡(治今廬江西南)、新安郡(治今浙江淳安西北)、豫章郡(治今南昌)、鄱陽郡(治今江西鄱陽)、歷陽郡(治今和縣)。東晉時期,安徽分屬豫州之譙郡、弋陽郡、晉熙郡(治今安徽懷寧)、歷陽郡、陳留郡(治今河南長垣),徐州之下邳國、盱眙郡(治今江蘇盱眙東北),揚州之丹陽郡、宣城郡、新安郡、豫章郡、馬頭郡(治今懷遠東南)、鐘離郡(治今鳳陽)。此外,還有一些僑郡。南北朝時期,郡縣屢有廢置,變化繁復。
隋朝統(tǒng)一南北后,曾對行政區(qū)劃進行整頓,廢除諸郡,析置州縣,在今安徽淮北地區(qū)設潁州、亳州、宋州、徐州、泗州,淮南地區(qū)設揚州、淳州、壽州、廬州、熙州、和州,皖南地區(qū)設蔣州、宣州、歙州、饒州、江州。隋煬帝時期,又并省諸州,不久復改州為郡,安徽分屬譙郡、汝陰郡、彭城郡、下邳郡、江都郡、鐘離郡、淮南郡、蘄春郡、廬江郡、同安郡、歷陽郡、丹陽郡、宣城郡、新安郡、鄱陽郡、九江郡。
唐朝對全國政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調(diào)整,將全國劃分為十道,道下為州,安徽地分屬河南道之穎州、亳州、泗州、濠州、宿州,淮南道之揚州、滁州、和州、壽州、廬州、舒州、蘄州,江南道之宣州、歙州、池州、江州。五代時略有變化。
宋時將全國劃分為二十三路,安徽分屬京西北路之順昌府,淮南東路之亳州、宿州、泗州、滁州、招信軍、淮安軍,淮南西路之壽春府、六安軍、廬州、蘄州、和州、安慶府、濠州、無為軍、懷遠軍,江南東路之寧國府、徽州、池州、太平州、廣德軍。南宋時期,安徽北部落入金朝之手,金置壽州、亳州、潁州、宿州、泗州,皆上屬南京路。
元代實行行中書省制度,安徽分屬河南、江浙二行省,與安徽有關的府、路,其中汝寧府、歸德府隸屬河南行省河南江北道,廬州路、安豐路、安慶路隸屬河南行省淮西河北道,揚州路、淮安路隸屬河南行省江北淮東道,寧國路、徽州路隸屬江浙行省江東建康道,太平路、池州路、廣德路隸屬江浙行省江南諸道。
明初定都南京,永樂遷都北京后,南京依然為都城之一,所轄府州稱南直隸。安徽之地均隸屬于南直隸,分為鳳陽、廬州、安慶、太平、池州、寧國、徽州七個府和滁州、和州、六德州、徐州(徐州部分地區(qū)今屬江蘇)四個州。
清初,改明南直隸為江南布政使司,設置左右布政使司,并駐江寧(今南京),左布政使司所轄即安徽府州。順治十八年(1661)江南分司,右布政使司移駐蘇州。康熙六年(1667),撤銷江南布政使司;原左布政使司改稱安徽寧池太廬鳳滁和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縮稱安徽承宣布政使司,這表示著安徽省正式建立。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自江寧遷駐安慶府。清代基本實行省(即布政使司)、道、府(直隸州、廳)、縣(散州、廳)四級管理制,安徽省分為鳳潁六泗道(駐鳳陽)、安廬滁和道(駐安慶)、徽寧池太廣道(駐蕪湖),置無為、壽、宿、亳四散州,泗、滁、和、廣德、六安五直隸州,鳳陽、潁州、安慶、廬州、徽州、池州、太平、寧國八府,下轄五十一縣。建省之初,今蕭縣、碭山屬江蘇省淮徐道,后劃入安徽,而當時安徽所轄的婺源、英山、盱眙,后來則分別劃歸江西、湖北、江蘇。
民國建立后,安徽省境沿襲清朝之舊,只是撤消了府、州建制,改設淮泗、安慶、蕪湖三道。蕪湖道包括清時太平、徽州、寧國、池州四府和廣德州;安慶道包括清時安慶、廬州二府及和、六安二州,淮泗道包括清時鳳陽、穎州二府和泗、滁二州;原廣德、六安、滁、和、泗五個省轄州和無為、壽、宿、亳四個府轄州均改為縣,分屬三道。1928年,廢除道的設置,至1932年又在原道一級設立行政專員督察區(qū),簡稱專區(q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安徽分為皖南、皖北兩個行政公署。1952年,兩個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直轄合肥、蚌埠、蕪湖、淮南、安慶五市及兩個專轄市,六十七個縣,分屬于六安、阜陽、宿縣、滁縣、蕪湖、徽州、安慶七個專區(qū)。其后略有變動。到1989年,安徽全省共有合肥、淮南、淮北、蕪湖、銅陵、蚌埠、馬鞍山、安慶、黃山九個直轄市,宿州、滁州、巢湖、宣州、貴池、六安、阜陽、亳州、界首九個縣級市,宿縣、滁縣、巢湖、宣城、池州、六安、阜陽七個地區(qū),六十三個縣。
上一篇:八閩文化·朱子閩學學術思想的源流·學術淵源
下一篇:安徽文化·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徽商的崛起·安徽經(jīng)濟發(fā)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