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承德之旅·避暑山莊·湖光山色
避暑山莊苑景區,包括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三大部分。山區面積占山莊的77%,湖區占14%。湖區在宮殿區北面,湖光變幻莫測,洲島錯落有致,景色幽美秀麗,頗具江南特色。湖水總稱塞湖,湖面廣闊,水波泛銀。整個湖面被洲島切割,形成若干小湖區。每個湖區之間均有長堤橋梁連接,形成一個既各具特色又有機地互相聯系的整體。主要建筑群有:水心榭、文園獅子林、金山亭、“月色江聲”、“如意洲”、“如意湖”、“煙雨樓”等。山莊平原區,在湖區以北,占地約千畝左右。沿湖由東至西有“甫田從樾”、“鶯囀喬木”、“濠濮間想”、“水流云在”四亭,將湖區與平原隔開。著名的“萬樹園”、“試馬埭”和“文津閣”就坐落在此處。山莊西北部為山區。這里山勢高峻,蒼松密布,小徑幽谷,深不可測。它像一道有力的屏障,擋住了冬季的西北風,調節了山莊的氣候。原來山區建筑頗多,現在的景點主要在山峰的制高點上。主要景觀有“錘峰落照”、“四面云山”、“南山積雪”、“北枕雙峰”四亭。這四亭居高臨下,可從各種不同角度觀賞全山莊和園外的景色。登亭遠眺,“磬錘峰”、“蛤蟆石”、“天橋山”、“雞冠山”、“僧帽山”歷歷在目,外八廟等建筑一覽無余。
月色江聲
從湖區東路的起點水心榭往北,有一橢園形島嶼,這就是著名的“月色江聲”島。康熙題額“月色江聲”的意境取自蘇東坡前后《赤壁賦》,每當月上東山,滿湖清光,萬籟俱寂,唯有碧水微波輕拍岸堤,聲音悅耳,真可謂“詩情畫意,莫過于此”。由南往北依次為“月色江聲”門殿、“靜寄山房”、“瑩心堂”、“湖水罨畫”等殿堂。臨湖有一“冷香亭”為賞景而設。島上建筑布局采取北方四合院手法,殿宇多有游廊連屬。冷香亭北為靜寄山房,是清帝讀書的地方;房后瑩心堂為清帝書齋。乾隆曾題詩:“水心構書堂,即以名瑩心”,故名。堂后四合院,康熙題為“湖山罨畫”,開窗啟戶,縱目遠望,湖光山色,罨映如畫。各庭院中有假山、藤架,錯落有致,豐富了空間變化。冷香亭荷風萍香,峽琴軒湖水輕拍,遠處松濤陣陣,那碎金碎玉之聲與荷花的清香融為一體,使人產生一種飄飄欲仙之感。
境別景新真如意
康熙曾選山莊內風景佳妙處題為三十六景,皆以四字命名,如意湖即其中之一。乾隆《如意湖》詩小序云:“山莊勝處正在一湖,堤堰橋橫,淵平嶼矗,隱映亭榭,境別景新,此則曲岸若芝英(靈芝),故以如意目之。”湖上有長堤通向大小三洲——云朵洲(又名月色江聲)、芝英洲(又名采菱渡)、如意洲,恰如橫臥在水面上的三葉靈芝。因“如意”形似靈芝(芝英),所以將此湖稱為“如意湖”。這里引水成湖,風景如畫,其幽遠迷茫之處更使人悠然神往。湖中如意洲,南與月色江聲以橋相連,是山莊主要風景點之一。納入康、乾七十二景的就達十二景。其中主要風景區為康熙題名的“無暑清涼”。這里長廊環抱,紅蓮碧池,相映成趣;綠樹掩映中的長堤曲徑,意境深遠。由前往后為,“無暑清涼”、“延薰山館”、“水芳巖秀”。“延薰山館”是清帝接待蒙古王公、貴族的別殿。“水芳巖秀”,乾隆時為祈禱皇太后長壽因而后來改為“樂壽堂”。每當盛夏之際,乾隆在此召集詞人儒生吟詩作賦,唱和之聲不絕于耳。洲南臨湖有一方亭,名“觀蓮所”,亭北是“金蓮映日”,由在庭前種植旱金蓮而得名。據記載,當時湖面和地上遍布金蓮花,“日光照射,精彩映目,登樓下觀,直作黃金滿地觀”。在“無暑清涼”東有一勝景“一片云”,是帝后及王公大臣看戲的地方,此處景色獨特,是觀賞云氣的佳地。乾隆頗愛此處云氣,曾有詩云:“白云一片才生岫,瞥眼岫云一片成,變幻千般歸靜寄,無心妙致想泉明。”
黑色菱角
在乾隆命名的避暑山莊三十六景中,有一景叫“采菱渡”,又名“芝英洲”。芝英洲與康熙命名的“芝徑云堤”相連。芝徑云堤仿杭州西湖蘇堤形式而筑,堤岸垂柳成蔭,平沙如雪,湖光波影,勝趣天成。此堤徑為三支,東北通云朵洲,中通如意洲,向西通往芝英洲。在山莊內,別處的菱角都是深綠色或栗子色,唯獨這里的菱角是黑色的。這是為什么呢?
相傳乾隆皇帝完成十大武功之后,國家達到空前強大和統一,他洋洋得意,只想晚年享樂,便大興土木擴建避暑山莊,詔令前些年來自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一律不準還鄉。這能工巧匠中有個太湖人,名叫阿南,當初奉召時才新婚三天,與妻子菱花難分難舍。菱花千里迢迢來到承德,在工地上見到了阿南。這時,離宮總管和珅騎馬巡視從一旁經過,見菱花長的有落雁之容,羞花之貌,喝令左右將阿南、菱花帶至馬前,聲稱宮墻外十丈之內不許行人停留,阿南違犯了宮禁條例,將其抽了四十鞭,將菱花收為宮奴。時值中秋佳節,乾隆帝傳旨在云朵洲賞月并召見美女。菱花以為乾隆文治武功,是個有道名君,一旦把原委說清楚,定能把自己放出去,使自己夫妻團圓。乾隆借月光一看菱花如此貌美,頓生邪念。他對菱花說:“朕命你以今宵月為題,作詩一首。”菱花正欲借詩訴說冤情,于是朗聲吟道:“磬峰峰上月,清輝照四方,愿借天河水,為我洗愁腸。”乾隆錯解了詩意,以為菱花愿陪王伴駕。菱花哪里肯允?這時,她又聽說阿南被和珅殺害,一氣之下,便轉身跳入湖中。乾隆忙命人打撈,沒撈上菱花的尸體,卻撈上來一些黑菱角。后來,乾隆傳旨在其投水處修一草亭,取名“采菱渡”,暗寓悼念民女菱花之意。也不知為什么,打那以后,這兒的菱角就變成了黑色。
梨三與熱河泉
熱河泉在避暑山莊湖區東北隅,是山莊湖泊的主要水源。其地泉流四涌,匯成碧波千頃,源遠流長。嚴冬季節,熱氣蒸騰,有云蒸霞蔚之狀;夏季清澈晶瑩,冷砭肌骨,使人暑氣頓消。泉畔佇立著一塊自然山石,上刻清道光帝親題“熱河”二字。泉北石砌長方形水漕是停放龍舟、帝后游湖的登船之處。泉周綠草如茵,喬木結蔭,鸝鳴鳥唱,是山莊重要風景點之一。乾隆曾賦詩贊其美景:“夕陽紅絲一湖明,入夕花藏只葉晶。卻是清香收不住,因風馥郁送舟輕。”至于熱河泉的來歷,民間流傳著多種傳說,其中以梨三救公主的故事最為動人。
傳說很久以前,這里住著一個叫梨三的小伙子,以種植梨樹為生。一年春天,梨三在挖樹坑時,發現一塊青石板,下面是一眼清泉,騰騰冒著熱氣,用來澆樹,樹長得奇快奇茂,秋天結的梨又多又大又好吃。次年春,他又來挑水,發現一條小白蛇浮在水面。他打了水正要走,見一只老鷹從空中俯沖下來叼住了小白蛇。梨三扔下水桶,舉起扁擔朝老鷹掄去。老鷹“嘎”地一聲驚叫飛走,小白蛇得救了。原來這泉水之處是個海眼,小白蛇是東海龍王的三公主。為了報答救命之恩,小白蛇變成一個大姑娘與梨三結為夫妻,過起了男耕女織的甜蜜日子。可是好景不長。一天,梨三正要在泉邊打水,見冒出一個三角臉、綠眼睛,似人像獸的怪物。原來這是奉龍王之命來討白蛇回東海的蛤蟆元帥。龍女不從,龍王又命蛤蟆元帥二次前來,聲言要水淹承德。果然,不久承德成了一片汪洋。不知過了幾百年還是幾萬年,禹王爺來治水,才把洪水導進東海。可憐的梨三、龍女已經化成了石頭,變成了兩座山峰,這就是距承德不足10公里的雙塔山。那蛤蟆元帥,也同樣化成了石頭,永遠地蹲在承德邊上,現在人們叫它“蛤蟆石”。那眼泉就是今天的“熱河泉”。
大白天的月亮
在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有一座建筑精巧、玲瓏俊雅的書樓,這就是著名的文津閣。它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仿浙江寧波范氏天一閣形式建造。閣前左有門殿,東西配房。閣為外觀二層實為三層的磚木結構。中間一層是暗層,為藏書庫,光線幽暗,陽光不能直射入室。閣上方懸乾隆御書“文津閣”匾額。閣前池水清澈,池南假山疊翠,山上建敞亭,清幽絕俗,風景殊佳。閣與北京故宮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沈陽故宮文溯閣合稱四閣,為皇家藏書樓。閣內原存《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各一部。辛亥革命后,《四庫全書》運往北京圖書館,《古今圖書集成》早年已被軍閥盜賣凈盡。文津閣前有一池碧水,太陽當空,池里卻倒映出一彎明月。這就是著名的“伴月池”。“伴月池”是怎么建造的?相傳在乾隆年間一年的六月,乾隆在避暑山莊問月樓設宴,同群臣開懷暢飲。酒過三巡,乾隆已有些醉意,忽然想起李白的“把酒問月詩”,不覺輕輕吟誦起來:“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惟愿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里”……群臣們都為他的博聞強記而交口稱贊。乾隆這時已有八分醉意,又忽然想起唐朝武則天曾經令百花在冬天開放的故事,暗想:我乃當今天子,難道就不能叫月亮長照酒杯里嗎?遂命人召來能工巧匠造出一個大白天里能看到的月亮。工匠們一個個愁得毫無辦法。一天,其中兩個工匠發現閣后面圓石盤井口倒映在水里,影子同月亮一樣,由此得到啟示:利用井臺的道理造個水池,在水池邊堆個太湖石的假山遮陰,把假山鑿出個月牙形倒映在水池里,這樣就可以白天看到月亮了。果然,沒出三天功夫,在文津閣的荷花池畔就造出了“月亮”。乾隆皇帝看到倒映在池里的一輪月影,心里暗自驚奇,等他弄清原理,連連夸道:“真乃巧奪天工也!”因為池里白天能見月亮,他又下旨在假山上修建一個月亭,閑暇時就到這里來讀書、“賞月”。
乾隆扮鹿求靈芝
在避暑山莊西部山巒區的“馴鹿坡”上有一亭,此亭八角亭式,優美俏麗,這就是“望鹿亭”。春夏時節周圍山花爛漫,綠樹成蔭,是一清涼幽靜的好去處。這望鹿亭與乾隆求尋靈芝仙草關系甚密。
有一年,乾隆騎馬到元寶山附近打獵,一名采藥老人回避不及,被帶到了馬前。乾隆見他鶴發童顏,大有仙風道骨之態,又見他手中滿籃子的草藥,便開口道:“見天子駕到不回避、不跪迎,該當何罪?念你年老,限三天之內給朕采來一棵靈芝草,方可免你一死。”老人不敢從命,卻說到鹿能找到靈芝草之事:“如果雄鹿受傷或病倒,雌鹿就會叼來靈芝草給醫治。”乾隆一聽,心中大喜,立刻放了采藥老人,打馬回到行宮。避暑山莊的西山上養著許多鹿。次日,侍從們圍到一對梅花鹿,當即剝了雄鹿。乾隆求仙草心切,他攆走了侍從,披上鹿皮趴于山坡之上。可等到太陽偏西,雌鹿還沒來。乾隆想爬起來回宮,可胳膊壓麻了,不得不一點一點地起,其模樣頗似“病鹿”。此刻,遠處果然來了只雌鹿。乾隆趕緊趴下裝死。雌鹿來到眼前,用鼻子聞了聞,又用前蹄刨了刨,然后就飛跑去了。過了不到一個時辰,就叼來一株朱紅、透明的靈芝草。雌鹿慢慢地把頭低下,將草送到“雄鹿”嘴邊,乾隆正美得不知如何是好,不等草到嘴邊就伸手去接。雌鹿發現鹿皮下伸出只人手來,嚇得撤腿就跑。乾隆嘆息之余,忽又想起扮鹿之舉有失大雅,便說自己是在親自馴鹿,遂將此處稱作“馴鹿坡”,并在他披著鹿皮趴地處蓋起個“望鹿亭”。
錘峰落照
錘峰落照,在山區南部山崗上。亭平面呈方形,懸康熙“錘峰落照”四字額。為康熙三十六景第十二景。登此亭可俯瞰湖區諸景和山莊外東北諸峰。亭與莊外磬錘峰遙遙相對。當夕陽西照,彩霞似錦之際,山峰沐浴在晚霞之中。登此亭,東眺磬錘峰,壯麗奇偉,在晚霞中放射著神異的光芒;武烈河如彩帶點綴大地,波光粼粼;群山盡染,猶如一幅濃筆重彩的長卷,而普樂寺則是畫卷中的點睛之筆。鳥瞰湖區,晚霞映水,錘峰倒影落入水中,蛤蟆石隱約可見。因此,古人有“西日隱東峰,天光入水底”的佳句。
磬錘峰,又稱棒槌山,位于武烈河東岸,山有巨峰,形如倒置的棒槌,故名。山峰南面有一巨石,形如蛤蟆,面向南方,昂首而臥,故稱蛤蟆石。二者均為承德名山。棒槌山下有平臺,峰上有古桑一株,得天獨厚,據傳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桑樹。經實測,磬錘峰從臺基到峰頂高59.42米,棒槌本身高38.29米,體積為6508.68立方米,重量為16200噸。故在《熱河十景詩》中有“磬錘峰大話非虛”之語。磬錘峰與避暑山莊內的“錘峰落照”遙遙相對。
相傳,很久以前,大地上洪水泛濫,人們只得爬到山上、樹上過日子。后大禹治水到承德,發現原是蛤蟆精作怪:白天,人們辛辛苦苦把水導出去,晚上它又把水吸回來。禹王爺十分憤怒,拿起身旁一洗衣婦棒槌,三下兩下就把蛤蟆精打倒,變成蛤蟆石。為防止它再跑,禹王又把洗衣棒變成了大棒槌立于其后。這就是現在的棒槌峰。蛤蟆石與它隔谷相望,宛如一只青蛙。當地老百姓還傳說,棒槌針是定海針,下有海眼,山倒則汪洋現,民謠說:“棒槌山倒,蛤蟆石跑,僧冠帽上掛花草”。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桂林·濃墨重彩繪美景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頤和園·湖山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