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捶丸”與“高爾夫球”對比
“捶丸”是一種擊球運動,在北宋末便有了記載,說宋徽宗(1101—1125)時就形成了正式規范的捶丸比賽。據史學家考證,它是由唐代的“步打球”和宋代的“步擊”發展而來。
步打球、步擊是由馬球演變而來的,雖比騎馬打球的激烈程度差些,但也仍不失為激烈抗爭的體育競賽。但由于宋代文弱風氣的影響,當發展成為捶丸時,就完全失去了對抗性,使它變成一種文雅安靜的游戲了,原來的球門被取消,改為球穴。運動量是相當小的,場地也很小,體育意義’不大了。
雖然《丸經》一書中仍鼓吹捶丸運動可以“養其血脈,以暢四肢”,實在有些勉強。使它只成為有閑者的借以消遣閑情的雅物。
許多體育史家說捶丸是“中國的高爾夫球”,更甚者云“高爾夫球是中國捶丸外傳后演化而成的”。實不敢茍同此見。因為這一論斷本無史證可查,只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判斷罷了。
但是,如從捶丸與高爾夫球的對比中,悟出點道理,倒是有益的。——高爾夫球的演化和規范過程,是由小到大,原是一種小型場地的球戲活動,最后演化成規模很大的一種高級體育運動形式。而捶丸的演化過程卻相反,由大到小,原本是一項十分激烈的對抗性的大場地的競技活動,卻在中國封建社會理學的限定下,成了那么小范圍小場地的游戲,甚至失去了體育運動的意義。豈不是一種倒退嗎?
在歐洲,尤其近現代,體育的規范化促成了體育的發展;而在中國,尤其古代后期,體育之規范化卻促成了體育的倒退,像捶丸到清代再也不見了,這難道不是一樁怪事嗎?
上一篇:“拳王”路易斯晚年凄慘的命運
下一篇:“是作家不是戰士”的郁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