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遯卦第三十三·《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譯文】《象傳》説:高天之下立著大山(猶如天遠避山),象徵“退避”;君子因此遠避小人,不顯露憎惡情態而能嚴然矜莊、不與混同。
【注釋】①天下有山,遯——釋《遯》卦上乾爲天,下艮爲山之象;《集解》引崔憬曰:“天喻君子,山比小人。小人浸長,若山之侵天;君子遯避,若天之遠山。” ②遠小人,不惡而嚴——惡,音務wu,憎惡;嚴,猶言“威嚴”,有凜然不可侵犯之意。這兩句説明“君子”效法《遯》象,遠避小人,雖不顯憎惡之情,但始終能矜嚴自守,不與茍同。《集解》引侯果曰:“羣小浸盛,剛德殞削,故君子避之,高尚林野,但矜嚴于外,亦不憎惡于內,所謂‘吾家耄遜于荒’也。”《纂疏》:“‘吾家耄遜于荒’,《書·微子》文。言吾家老成之人,皆逃遁于荒野之外。引以明‘遠小人’之意。”
【説明】卦辭謂“遯”而能“亨”,揭示“遯避”之理;《大象傳》稱“君子遠小人,不惡而嚴”,則是具體闡明“遯避”之道。郭雍曰:“君子當遯之時,畏小人之害道,志在遠之而巳。”“遠之之道何如?不惡其人而嚴其分是也。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巳甚,亂也’。疾之則惡也,不惡則不疾矣。” (《郭氏傳家易說》)此引《論語·泰伯》語釋 “不惡”之義,即謂對 “小人”若疾惡過甚,反致其爲亂: 故先宜遠避,再圖整治,正合‘遯’旨。
上一篇:周易·臨卦第十九《《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下一篇:周易·姤卦第四十四《《象》曰:天下有風,姤,后以施命誥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