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寶戰役(1949年10月~16日)
1949年10月,人民解放軍第4野戰軍主力及第2野戰軍一部在湘南對國民黨軍白崇禧部進行的山地進攻戰。
1949年9月,第4野戰軍和第2野戰軍第4兵團,根據中央軍委擬定的“實行大迂回大包圍”殲滅白崇禧集團的戰略方針,向南進軍。9月13日,人民解放軍西路軍自桃源、常德地區出發。于10月2日攻溆浦、芷江(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等地,從右翼突破了白崇禧集團“湘粵聯合防線”,并截斷了桂系主力西逃貴州的通道。北路軍于9月30日向衡陽、寶慶(今湖南邵陽)地區前進,先后攻占永豐、白果市、新橋等地。與此同時人民解放軍第46軍、第18軍分別進至攸縣和安仁西南地區。第49軍第147師逼近新化。國民黨軍發覺后,企圖集中主力打擊人民解放軍中路軍突擊部隊。即以國民黨軍第7、第46、第48軍向界嶺、演陂橋、西渡集結,第71、第90軍也移至衡寶線。第4野戰軍司令部遂于10月5日下令中路軍停止前進;并令西路軍中途轉向寶慶、祁陽間迂回;第18軍向永興攻擊前進;第5兵團則向渣江地區前進,準備集中兵力作戰。戰役第一階段結束。
第4野戰軍的第45軍第135師在進攻中未接到停止前進的命令,于10月5日夜進抵寶慶東南地區,孤軍楔入國民黨軍戰線中央,隨即被國民黨軍包圍。根據這一突然變化,第4野戰軍一面命令第135師搶占有利地形,一面命令各軍迅速做好準備,待命發起攻擊。白崇禧為保存實力于6日24時下令全線撤退。10月7日晨,人民解放軍當即以北路軍全線追擊,以第135師在國民黨軍撤退路上占領要點,并以西路軍迅速東進,同時又以第18、第46軍分別向耒陽、新田方向兼程前進。國民黨軍第7軍(欠一個師)、第48軍138師、第176師等部在第135師頑強的堵擊和側擊下,被遲滯一天之久,人民解放軍左、右兩翼迂回部隊也迅速插到祁陽以北及其西北地區,完成了對黃土鋪、靈官殿國民黨軍的合圍。10日,第4野戰軍發起總攻,全殲白崇禧集團4個精銳師2萬余人。西路軍于9日攻占武岡后,又協同第49軍攻占石下江地區。14日,國民黨新8軍獨立1師投降。人民解放軍第46軍解放衡陽,挺進至洪橋地區;第18軍進至祁陽以南地區;第47軍協同湖北軍區部隊解放大庸(今湖南張家界)、桑植。
此役,共殲滅白崇禧部4.7萬余人,為進軍廣西創造了有利條件。
人民解放軍第4野戰軍與第2野戰軍一部向中南進軍。圖為人民解放軍橫渡湘江。
上一篇:《虎門之戰(1841年1~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衡山、寶慶之戰(1917年10~11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