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吉》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干吉》人物故事小傳
干吉,又作于吉,干室,瑯邪(今山東臨沂)人。東漢末方士。據《后漢書》記載,干吉于曲陽泉水上得神書170卷,號《太平清領書》。漢順帝時(公元126—143年),干吉弟子宮崇將該書獻于朝廷,但當時未能流布,后經襄楷于漢桓帝時(公元147—167年)復獻,才漸為世人所知。《太平經復文序》中有一個傳書譜系,說后圣太平圣君作《太平復文》,傳上相青童君,傳上宰西城王君,傳弟子帛和,帛和傳弟子干吉,干吉作此經為170卷。現存明代正統《道藏》中的《太平經》有殘本57卷,但標明的總卷數為170卷,其卷數與內容皆與《太平清領書》相合。《太平經》是流傳至今最早的道教經典,干吉大概是最早撰寫、傳播《太平經》的道教創始人之一。在西晉史書《江表傳》中還記載了干吉在東吳的一些事跡,發生在漢獻帝建安初孫策據江東時(公元195—200年),從順帝至建安初之間約五六十年,干吉當已近百歲,故有的學者懷疑這兩個干吉不是同一個人。但他們的籍貫都是瑯邪,行事也頗相似。干吉所傳的于君道(或干君道)是歷史上最早傳入江南的道教派別。
[正 史]
桓帝①時,宦官專朝,政刑暴濫,又比失皇子,災異尤數。延熹②九年,楷③自家詣闕上疏曰:“……臣前上瑯邪宮崇受干吉神書,不合明聽。臣聞布谷鳴于孟夏,蟋蟀吟于始秋,物有微而志信,人有賤而言忠。臣雖至賤,誠愿賜清閑,極盡所言。”
書奏不省。
十余日,復上書曰:“……前者宮崇所獻神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其文易曉,參同經典,而順帝不行,故國胤不興,孝沖、孝質⑤頻世短祚。……”
……
初,順帝時,瑯邪宮崇詣闕,上其師干吉于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藏之。后張角頗有其書焉。
《后漢書·襄楷傳》卷三○
[注 釋]
①桓帝:東漢第10帝,名劉志,公元147年至167年在位。②延熹:漢桓帝年號,公元158年至166年。③楷:襄楷,東漢平原人,善天文、陰陽之術。桓帝時上疏獻救治時弊之策,不納。靈帝時征為博士,不愿去。死于家中。④孝沖、孝質:漢沖帝劉炳,公元145年在位;漢質帝劉纘,公元146年在位。兩人在位不足1年。
[相關史料]
《江表傳》①:“時有道士瑯邪干吉,先寓居東方,來吳會,立精舍,燒香讀道書,制作符水以療病,吳會人多事之。孫策②嘗于郡城樓上請會賓客,吉乃盛服趨度門下。諸將賓客三分之二下樓拜之,掌客者禁訶不能止。策即令收③之。諸事之者,悉使婦女入見策母,請之。母謂策曰:“干先生亦助軍作福,醫護將士,不可殺之。”策曰:“昔南陽張津為交州刺史,舍前圣典訓,廢漢家法律,常著絳袙頭,鼓琴焚香,讀邪俗道書,云以助化,卒為蠻夷④所殺。此甚無益,諸君但未悟耳。今此子已在鬼錄,勿復費紙筆也。”即催斬之,懸首于市。<
br>《后漢書·襄楷傳》注引《江表傳》
于吉者,瑯邪人也。其父祖世有道術,不殺生命,吉精苦有逾于昔人。常游于曲陽泉水上,得神書百余卷,皆赤界白素,青首朱目,號《太平青篆書》。孫策平江東,進襲會稽,見士民皆呼吉為于郎,事之如神⑤,策召吉為客,在軍中。將士多疾病,請吉水噴漱輒差⑥。策將兵數萬人,欲迎獻帝⑦,討曹公⑧。使吉占風氣,每有神驗。將士咸崇仰吉,且先拜吉,后朝策。策見將士多在吉所,因怒曰:“吾不如君耶?”乃收吉,責數吉曰:“天久旱,水道不通,君不同人憂,安作船中作鬼態,束吾將士,敗吾部曲,今當相除。”即縛吉暴⑨,使請雨,若能感天,令日中大雨者,當相原,不爾加誅⑩。俄而云興雨注,江中漂泛。將士共賀吉。策遂殺之。將士涕泣收葬。明旦往視,失尸。策大愴恨,從此常見吉在其前后。策尋為許貢伏客所傷。照鏡,見吉在鏡中,因掊鏡大叫,胸創裂而死。世中猶有事于君道者。
《洞仙傳·云笈七簽》
〔注 釋〕
①《江表傳》:西晉虞溥撰,5卷,記三國史事,對吳國記載詳細,已亡佚。清朝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補編》中有輯本1卷。②孫策:孫堅之子,孫權之兄,字伯符,吳郡富春人。③收:逮捕、拘押。④蠻夷:當時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稱呼。⑤事之如神:把于吉當神仙崇敬。⑥差:同瘥(chai),病愈。⑦漢獻帝(公元181—234):名劉協,即位時東漢政權已名存實亡,被作為諸侯軍閥之間爭奪以增強勢力的對象。⑧曹公:即曹操,漢獻帝長期為曹操所挾持。⑨暴:曝,直接曬在太陽下。⑩不爾加誅:即不加誅爾,不殺你。
上一篇:《寶亮》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寶亮》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張修》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張修》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