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命運哀嘆調
東漢末年產生的《古詩十九首》,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出現的,由文人創作的五言詩。它反映了漢樂府的輝煌成就,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在詩歌的表現形式上,《古詩十九首》在《詩經》以來四言詩的基礎上,發展到成熟的五言詩,使我國古典詩歌的語言藝術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其里程碑意義,不容置疑。然而,《古詩十九首》的思想內容卻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
寫游子、思婦,是《古詩十九首》的重要內容。其中許多詩篇,過分感慨人生的短暫與空虛,極力圖謀富貴功名而不能實現,充滿悲哀和感傷氣息。如,《今日良宴會》中寫道: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
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
無為守貧賤,坎軻長苦辛。”
有些詩則在感嘆命運無常、人生短暫之后,表現出極時行樂的思想。如,《生年不滿百》: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愚者愛惜費,但為后世嗤;
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再有“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總之,《古詩十九首》中貫穿著一種沉重的感傷、彷徨、苦悶的調子,讓讀者感到的,是看不到人生出路的悲哀和渺茫。這就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十九首”的思想意義。
當然,《古詩十九首》的思想內容是與其時代背景密切相關的。東漢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異常尖銳,政治混亂、黑暗。東漢王朝為了加強其統治、在首都洛陽興建太學,籠絡吸收下層知識分子。《古詩十九首》里的游子詩,寫的就是為謀求進身的知識分子背井離鄉、漂流異地的境遇。桓帝、靈帝時期,統治集團的矛盾愈趨激化。黨錮之禍使大批知識分子接連受到殺戮和禁錮。同時,這又是黃巾大起義的暴風雨即將來臨之際,政治上的混亂和腐化墮落已達到頂點。在這樣的社會環境里,一般文士是沒有出路的。于是,在共同的時代主題下,生活上的牢騷與不平,時代的哀愁與苦悶便一并抒發出來,處處充滿失意、沉淪之感,這是不難理解的。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讀者,既不能苛求古人,又應該用辯證分析的眼光,辯識這部分文化遺產的不足和遺憾。
上一篇:沉痛的代價
下一篇:法人走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