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蜀奪荊州
三國時期重要軍事謀略個案。赤壁大戰的結果,曹操、孫權、劉備瓜分了荊州。荊州之戰經歷了江陵和夷陵之戰兩個階段。江陵之戰,當關羽進攻曹操的樊城時,孫權采納了呂蒙奪荊州的建議。戰前,吳麻痹關羽,誘使其從江陵抽兵赴樊,放松了對吳的警惕。公元219年閏10月,孫權命呂蒙為大都督率兵襲擊劉備的江陵。呂蒙利用其內部矛盾,寫信勸降了守公安的傅士仁。守江陵的糜芳見傅士仁投降,也開城出降。吳軍遂兵不血刃地占領了公安、江陵。關羽得知兩地失守,率軍南撤,敗走麥城。當行至臨沮時,關羽等被俘。關羽及其子關平,都督趙累等被處死,于是劉備荊州各郡均為孫權所占。夷陵之戰,劉備為報吳奪荊殺關羽之仇,決定大舉攻吳。出兵前,張飛被部將暗殺。公元221年7月,劉備自率主力沿江而下,留趙云為江州后軍督。孫權命陸遜為大都督,率兵五萬抵御蜀軍。蜀軍順江而下,銳不可擋。吳軍先讓一步,主力撤退至夷道一線后,轉入防御,扼守要地,堅不出戰。公元222年6月,陸遜見劉備的攻勢已被遏止,準備反攻。反攻前,先行試攻,沒有成功,后計用火攻。陸遜命士卒各持一把茅草,順風點火,乘勢反攻,蜀軍大亂。陸遜督諸軍四面圍攻,先后殲蜀軍數萬人,劉備乘夜逃走。
東吳兩戰俱勝,奪占了荊州,從三國對立的斗爭形勢看,有得有失:得到的是荊州數郡,失去的是盟軍,客觀上有利于曹魏勢力的發展。江陵之戰,東吳抓住關羽進攻樊城,后方空虛的有利時機,突然襲擊江陵,全殲關羽軍,并因速戰速決,避免了曹操的乘機進攻。夷陵之戰是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吳國能夠取勝,其主要在于吳國人力物力比蜀漢雄厚,且可以就近補充。戰爭開始后,陸遜采取先讓一步,后發制人的作戰方針,實行大膽的戰略退卻,扼守峽口要點,迫使對方優勢難以發揮。吳軍經過半年多的防御,疲憊了蜀軍。使自己在有利的情況下集中兵力同蜀軍決戰。在整個作戰過程中,陸遜始終實行集中指揮,決心果斷,不受干擾,因而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
上一篇:吉鴻昌懲治貪污
下一篇:周恩來聲東擊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