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獲諾貝爾獎后自殺
川端康成(1899—1972)生于日本大阪一個醫生家庭。自幼喪父母,少年時失去唯一的姐姐和祖父,成為孤兒,生活艱辛。1924年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國文系。1926年發表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而一舉成名。在日本名作家菊池寬的支持下,他與橫光利一等人創辦《文藝時代》雜志,宣傳“藝術至上”、“政治與藝術無關論”,成為“新感覺派”的代表作家。以他為代表的“新感覺派”,與以小林多喜二為代表的無產階級文學派、和以野島畸藤村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文學派相對壘,成為三足鼎立之勢。1929年,川端康成加入“新興藝術派”。1933年,他與武田麟太郎創辦《文學界》雜志。1943年,他以戰地記者身份,隨日本侵略軍到中國東北、華北地區采訪。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后,他陷入痛苦與憂傷之中。不久,投入國內外文學社交活動,先后任日本筆會會長(1917—1965)、國際筆會副會長(1958)、日本藝術院文學部長(1960),曾在臺灣和南朝鮮主持“亞洲筆會”。
川端康成勤于寫作,先后發表的《伊豆的舞女》(1926)、《感情的裝飾》(1926)、《雪國》(1935—1947)、《山之音》(1949—1954)、《千羽鶴》(1951)、《昏睡中的美女》(1960)和《古都》(1962)等小說,以他高超的敘事文筆,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實質,因而享譽海內外,多次獲獎。1957年,獲聯邦德國政府的歌德金質獎章;1960年,獲法國政府的藝術文學獎章;1961年,獲日本政府的文化勛章;1963年,他因《雪國》、《千羽鶴》和《古都》三部杰出小說,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日本首位、亞洲第二位獲得這項國際文壇上最高榮譽者。
誰能料到,他在四年之后,即1972年4月16日,他用煤氣自殺。
川端康成為何突然自殺?第一,崇尚虛無主義,陷入文學創作危機。他少年時成為孤兒,青年時多次失戀,中年又遇日本慘敗,卻不能正確對待,于是養成孤獨、憂郁、頹廢的情緒。他堅持以虛無主義態度,描寫悲觀頹廢的情緒。變態心理和追求感官刺激作為自己的文學創作風格,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最終導致寫作題材范圍狹小,陷入虛無主義的藝術桎梏而不能自拔,形成文學創作的危機。第二,政治上的懷古保守思想,崇尚右翼法西斯分子三島由紀夫的剖腹自殺的精神,加之相信佛教學說。這三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以自殺作為自己的最后歸宿。
由此可見,一個作家創作勤奮刻苦、意境新穎是可嘉的,但不能陷入虛無主義的危機之中,不能自拔;人生的經歷,孤獨、憂郁是難免的,但不應悲觀、頹廢而自殺。這個典型事例正可作為后世的鑒戒!
上一篇:崇禎的用人與明朝的覆亡
下一篇: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