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景區
位于飛紅滴翠、云霧彌漫、瀑鳴溪漲的紫云峰和桃花溪之間,海撥600米,是黃山游客的集散中心。在一片郁郁蔥蔥的桃花溪兩岸,隱露著各種風格的賓館、療養院、亭臺樓閣及生活設施。溫泉,古稱湯泉、朱砂泉,水質清凈,可飲可浴。水溫常年保持40℃左右,久旱不涸,久雨不泛,每日出水量184噸,對消化、神經、心血管、運動等系統的疾病均有良好的療效。1956年建成室內溫泉游泳池,池水溫度保持20℃左右。溫泉至湯嶺道中,鳴弦泉附近,有一斜立巨石,上刻“醉石”兩字。相傳李白曾在此飲酒聽泉,樂而忘返,醉臥石旁,所以名為醉石。在紫石、朱砂兩峰間,有一人字瀑,瀑布一源兩流,以26°夾角相交,形如“人”字。瀑長50米,宛如兩條白龍飛奔巖下,聲震山谷,濺珠噴玉,氣勢磅礴。瀑布中間的巖壁上,有明代登山石級,游人拾級而上,有如羅漢升天,故名羅漢級。桃花峰畔的觀瀑樓,為觀看人字瀑的最佳位置。在紫石、清潭兩峰間,有百丈瀑,又名百丈泉,瀑高近百米。晴日,涓涓細流,如輕紗薄霧;雨后,急流直下,如白練長垂。觀瀑亭為觀百丈瀑最佳處。從虎頭巖上行二里至鳴弦橋,可見山麓有一石橫臥,長約9米,高約1.5米,石崖中空,左端略厚,狀如古琴,受泉水沖擊,發出音響,宛如琴聲,故稱鳴弦泉。溫泉西崖壁,刻有“大好河山”4個大字。字徑2米,參以漢簡和魏碑筆意,字體樸實清秀。落款:“中華民國廿八年春唐式遵題”。在青鸞峰懸崖上,有石刻“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字徑6米,“平”字一豎長9. 4米。
〔古詩文賞析〕 醉 石 明·謝肇淛
危石拱天都,臨溪臥綠蕪。
醒須微雨解,欹藉古藤扶。
苔蘚時深淺,云生乍有無。
夜來人散盡,蘿月一峰孤。
醉石是黃山溫泉景區一處詩意盎然的景點。它的得名和它的馳名都與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此石上飲酒聽泉,酒后繞石三呼終至人石共醉的傳說緊緊相連。因有詩仙的這段美傳,文人雅士到此往往睹石萌詩。謝肇淛的這首《醉石》運用白描筆法,為讀者描繪了一幅醉石圖,并借此寄托幾許孤傲幽清的詩情。
“危石拱天都,臨溪臥綠蕪”,是寫醉石所處的地理位置——在被稱作人間天都的黃山,在綠草茂生的鳴弦泉畔。這里的“拱”和“臥”是一種美的對比,“拱”顯示了醉石之“危”之奇,似乎是一夜之間破土而出的奇石;“臥”則顯現出醉石的醉態靈性。寫醉石而通篇不用一個“醉”字卻醉態畢現正是這首詩的主要藝術特色之一。
“醒須微雨解,欹藉古藤扶”,是寫醉石的形態——依然醉意猶酣,傾斜著依仗古藤蔓攙扶支撐著;只有等到微微山雨打來才能使它稍稍蘇醒片刻。這種擬人化的寫法不但把醉石寫活了,而且營造了一種朦朧美的詩的意境。“苔蘚時深淺,云生乍有無”,是寫醉石的外表——苔蘚時深時淺地粘附著它的身體,白云忽有忽無地飄動在它的四周。這既是實寫醉石的風貌,又是對久經滄桑的醉石精神的禮贊。那青苔那云霧已經把這種精神抒發得淋漓盡致。“夜來人散盡,蘿月一峰孤”,這是寄寓詩人感情色彩的詩句,是一種借助想象而進行的合理推斷。從白日觀石到夜來峰孤,這是一種思路。然而我更覺得詩人這里主要選用的是另一條思路,即想到了李白與醉石的傳說,想到了一生愛月最后追月而逝的李白,從而“看”到那幅不無清涼不無孤傲的“夜來人散盡,蘿月一峰孤”的幽清景象。這種境界既與旅人心境共鳴,又與詩人的心態合拍,從而使詩作達到情景交融的妙境。
(紫薇)
〔現代散文〕 “胡天十月即飛雪”,黃山的古歷十月,我竟然在桃花溪畔也看見了雪。
狹谷中巨石下青幽幽的石板鋪成的古官道,在皓月臨空的冬夜閃著粼粼的白光,猶如一條婉蜒蠕動的小河。石條上的千仞山巒,綠的松、紅的楓、黑的巖、白的瀑,構成一條奇妙絕倫的畫廊。桃花溪在這廊邊流過,溪的巖床色彩斑斕、紫紅、朱紅、大紅、水紅、桃紅、玫瑰紅雜錯紛呈;溪水本來如水晶,但經在巖上觸激微微漾動,便生出種種幻象。
桃花溪初雪十分奇妙。抬頭望天,天并不怎么陰晦,是淺藍中滲著淡淡的白,如絲絲的煙,又如薄薄的紗。說如煙并不太確切,煙能隨風冉冉地飄移,而那淡白并不見怎樣的動;說似紗也不妥貼,紗可以觸摸,畢竟厚實些,而那淡白原本隱隱然,只是一種感覺罷了。天氣不冷,用溪水洗臉感到涼爽,全無寒意。象柳絮、象蘆絨、象梅花,那輕盈的六角雪一團團一瓣瓣飄飄搖搖!她是冬天乘坐的小船么?是冬天遣送來的名片么?我接了一片小心地放在手里,卻又化了,瑩瑩的一滴!哦,是秋天離開黃山流下依戀淚!雪依然那么輕輕,說不清是浮還是沉,宛若一陣風掃過梨園,吹了一林的落英;酷似千萬只素蝶,眷戀著山間香蕊交相狂舞。好溫柔的雪喲,落在臉上癢癢的涼涼的!她象水鄉夜曲,經溫馨的夜霧吻潤,擦過你的心尖;又象美人兒用纖纖玉指向你彈出來的水珠,掛在你帶笑的眉睫。美麗的雪,落在疏闊的桐葉,便是朵朵新綻的山茶;落在松針上,便是串串穗狀的米蘭;落在裊娜的小柏上,便是身著素裝的楚楚少女……她落在溪水上,牽起皺綢般的漣漪,如同抖動的流蘇閃出縷縷微光;她落在草叢上,淅淅瀝瀝,如同情侶依依的呢喃。她洋洋灑灑地飄著,又似天公垂下的這霧帳。遠遠地群峰匿了些影兒,有點羞怯了;少女撐著的紅傘如雪中霓虹燈,幻出依稀的暈圈;高高的山崖上,那古柏、巨石、賓館、廟宇儼如莽莽朦朧的國畫,又如海上隱隱約約的蜃樓,那里有車、有馬、有滾滾的人流……
桃花溪的初雪呀,你怎么如此具有魅力?我用拙劣而又粗糙的筆墨寫了你,你能以黃山那博大幽深的情懷原諒我的唐突嗎?
我實在是驚詫于桃花溪的初雪了。
(易玉梅)
〔民間文學〕 有一天,詩人李白順著桃花峰、紫云峰之間的山路向上走。一路上,溪水叮冬響,百鳥不斷叫。李白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邊觀景,一邊吟詩,來到這里,只見飛泉千尺,削壁萬仞。這里的泉水從高空傾瀉而下,正好沖擊著一塊形狀象古琴的巧石,發出鏗鏘悅耳的聲音,象瑤琴獨奏,絲竹齊鳴。李白贊嘆不止,從此,人們稱這一奇泉叫“鳴弦泉”。
在鳴弦泉附近,矗立著一方上小下大的巨石。李白走到這里不想走了,在大石頭跟前自斟自飲起來。他瞇著雙眼,一邊喝酒,一邊聽泉,一邊吟詩。酒喝得痛快,詩吟得歡暢。
李白酒喝多了,醉眼朦朧的,身子支撐不住,東搖西晃,踉踉蹌蹌地繞著大石頭轉了三個圈子,大喊了三聲:“好石!好石!好石!”便把剩酒潑在石頭上,臥倒在巨石旁邊,呼呼進入夢鄉。李白醉了,那塊大石頭也跟著醉了。
從此,人們就把這塊石頭叫“醉石”,明嘉靖年間有人在石上刻了“醉石”二字,“醉石”就這樣流芳百世了。
上一篇:描寫《清涼山》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湖田古瓷窯遺址》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