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溪山色
源于九華山,由龍(潭)溪、漂溪、舒(姑)溪、曹溪、濂溪匯流而成,于六泉口合為一流,九華十景之一,經(jīng)九華北麓的五溪橋向北注入長江。古有“天臺為首,化城為腹,五溪為足”之說。五溪橋是入九華山境登高的門戶之一。佇立橋畔,橫嶺側(cè)峰,溪水清流,云布遮山,風舉云動。橋南望華禪寺附近有二圣殿、圣泉、六泉等山水相映景色迷人的景點。“江上亭亭九朵蓮,游山不及看山妍”。游人登山之前總要在此飽覽山嵐景色。當年元朝文宗皇帝巡游江南,來到五溪寫下“今日五溪橋上望,畫師猶自欠功夫”詩句贊美。六泉口南,約10公里的地方,有后人為紀念金地藏兩位舅舅出家繼而修建的二圣殿。二圣殿西南處,有一宿庵。庵西有無相寺。過二圣殿南行是甘露寺。甘露寺是九華第一名勝,與祗園寺、百歲宮下院、東崖禪寺并稱九華四大叢林。甘露寺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竣工時,滿山松竹翠盈,皆滴甘露,并兼取義佛經(jīng),名為甘露寺。附近還有位于上下華池之間的龍池,又稱龍?zhí)冻亍4颂幾怨啪褪秋L景名勝之地。頂上有古廟,名龍池庵,原名清隱庵,為唐代詩僧神穎所建。池畔有觀池臺,池前古道上可觀望鷹山、伏虎古洞、燕子洞、觀音洞等名勝。
〔古詩文賞析〕 道中望九華 元·圖帖睦爾
昔年曾見九華圖,為問江南有也無。
今日五溪橋上望,畫師猶自欠功夫。
元代的文宗皇帝是一位喜歡舞文弄墨之人。他的《道中望九華》盛贊了九華山的秀麗景色。
“昔年曾見九華圖,為問江南有也無。”以觀九華圖不知是否有無其景這種疑問句式起,造成懸念,引發(fā)下文。后二句“今日五溪橋上過,畫師猶自欠功夫”,補足上文,既是上二句的答案,又耐人尋味,使人產(chǎn)生自由聯(lián)想的天地。作為一國之君,應該是見多識廣,而當他看到九華山的美麗畫景時,他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懷疑,不知這畫上的景象是否存在,故有發(fā)問,而過了數(shù)年之后,得以親臨此地,觀此境界,便覺不虛。不惟不虛,且更有畫不如真景美之嘆。此詩沒有具體寫出景物的狀貌,只是以畫作為比襯來寫真景之美。美的具體表現(xiàn),只有從他的贊嘆中去想象了。這種寫法似乎有些不盡如人意,但以皇帝的身份做如此的贊美,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我們只要根據(jù)他提供的線索去走一遭,便能領(lǐng)會其中的妙處了。如一位出色導游,在帶領(lǐng)你去游山玩水時,并不是喋喋不休地跟你詳敘,而是稍加點撥,讓你自己從中領(lǐng)會,反而能給你以更多的信息,讓你產(chǎn)生一種非游不可的渴望。
元文宗皇帝指示給我們望九華的立足點是在“五溪橋”,這里被稱為是觀賞九華山景最好的地方,而“五溪山色”,作為九華十景之一,自有其妙處。清代周赟有《五溪山色》(《九華十景詩》之一)從宏觀和微觀的不同角度寫足五溪山色之美,不妨與前詩并讀。
(周家群)
〔現(xiàn)代散文〕 五溪是進入九華仙境的必經(jīng)之路。
從貴池乘車來九華,途經(jīng)五溪時,必須越過“五溪橋”。其實歷史上的五溪橋是明萬歷年間修建的。相傳古橋造型優(yōu)美,雕鏤精致,可惜已經(jīng)毀壞,僅有古老的橋墩仍屹立溪中,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什么。當年造橋時,橋西小丘上還建有“望華亭”。亭已不存,但此處動人的景致、以及可眺望九華的極佳角度,每每令游人在上山之前都要在此佇立片刻,以觀賞那亭亭九蓮、溪水清流的景色。正應了古人的“五溪觀九華,可觀全貌”之言。在烏云如墨籠罩九華時,便可見雙峰對峙如門,風移云動,似米家山的潑墨山水畫。天氣晴朗時,崛起于東方的幘峰,云繞峰頂,如古代的冠冕,故又名“云冠峰”;與之緊緊相連的是云鶴峰。東南一望,天臺、蓮華、十王諸峰橫聚在云表之上。陰晴明晦,氣象萬千,絢麗的畫面層出不窮。
從五溪橋進發(fā),經(jīng)幘峰、云鶴峰下,再沿溪南行,出峽谷不遠便到六泉口。所謂“六泉”,是一口淺井,井里有六個泉眼。從六泉口到二圣殿,及廟前街迄西洪嶺,方圓十余里地一片平坦。四周群峰環(huán)抱,巍峨疊翠,白云裊裊;低處岵嶺逶迤,松竹并茂,茶園蔥綠。山間溪水潺緩,兩岸芳草萋萋。穿過阡陌縱橫的田野,經(jīng)二圣殿、一宿庵、大橋庵,行不久,便可見一座三四層樓閣的寺廟,寺前古木參天,寺后松竹繁茂,這便是甘露寺。甘露寺是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寺的正門,建造得獨出心裁,進門即見后墻,不與院落相通,到大殿要從兩頭山墻小門進去。過去要出西墻小門繞上山坡進二道門到院內(nèi),東小門與登山石路銜接。如今的登山公路,從西南角而來,環(huán)繞而過。寺院的大雄寶殿,古色古香,頂蓋琉璃瓦,寬深各五間,雕花槅扇,莊嚴古樸。殿前有三進串通的串樓,樓角內(nèi)有暗閣樓,由山門至頂共四層。樓閣上下分別為玉佛樓、禪堂、法堂、方丈寮和接待云游僧人的“云水堂”。甘露寺殿宇完整,樓閣整齊 背倚青山,淙淙泉水從殿角流來,富有詩情畫意。古人宿此寺中,曾有“屋角泉聲落,床頭嵐氣過”;“到此禪關(guān)宿,方知山色多”等詩句。
甘露寺其上兩里,便到了龍池。這里上有古廟,下臨深淵。山頂?shù)墓艔R,名為龍池庵,原名清隱庵,為唐代詩僧神穎所建。神穎在此寫出大量描繪景色、抒發(fā)情懷的詩篇,常和一些文人雅士盤桓于此。新近修繕一新的龍池庵殿堂,殿后可遠眺山景,寺前可俯瞰龍池深澗。是游人在途中小憩,觀賞“龍池飛瀑”的佳境。九華溪,千尺泉兩水相激,洶涌澎湃,洪峰高達數(shù)丈,“浪花眼底千層雪”,噴沫跳躍,珠花四濺,大者如水晶球滾動,落入弄珠潭,成為“神龍弄珠”奇觀。天氣晴朗時,青山為壁,蔚藍天空和一輪紅日都映入池潭,層層波浪閃耀著點點金光,凝眸注視水底,象一幅生動的圖畫。冬天的龍池,則“玉樹郁玲瓏,天籟韻蕭寥”,別是一番景象。在多雨時節(jié),即使是晴空萬里,一旦池內(nèi)冒出一縷白煙,必兆下雨。那縷輕煙,裊裊上升,由細而粗,由緩而速,以至噴薄而上,如煙柱,似玉樓,升至半山腰,便隨風飄動,散向四空。少許,便彤云密布,不是大雨滂沱,就是一場毛毛細雨。雨后,殘云薄霧最后總是飄至龍池水面便倏忽不見,仿佛被龍池一口吞沒似的。這風云變幻的奇景,被稱作龍池“吞吐云霧”的奇觀。
(個竹)
〔民間文學〕 竹禪是清朝的一個和尚,特別擅長畫竹,他的師傅便引薦他到九華山甘露寺畫竹。還給他取法名叫“竹禪”。
甘露寺是九華山上山必經(jīng)的第一座大廟。寺廟完全淹沒在竹海之中。竹禪被那無邊的竹海迷住了,整天在竹林中寫寫畫畫。竹禪畫的竹子,就和真的一樣,師兄師弟們都贊不絕口。
一天,竹禪又去畫竹,竹禪一心一意地描竹畫鳥。正在這時,從山下上來一頂大轎,轎上坐著一個白發(fā)老人,他是朝中一位大臣。大臣問竹禪:“小和尚,你畫竹怎么只畫竹的中間部分呢?”竹禪回答說:“貧僧腹中空,愛畫竹中心;看物不看頭和面,看腳難知深和淺。要想分清好和壞,中間部分能分辨。”大臣聽后,沉思片刻,又說:“竹子能分好壞,那么,人在你的筆下,好壞能畫出來嗎?”竹禪說:“人好還是壞,畫人先畫心,是紅還是黑,筆下不留情!善良我描繪,還能畫活神!”
大臣聽了竹禪的話,十分驚訝,覺得這個小和尚不平常,看物看得透徹,看人看得深刻,還真是個人才呀!回朝以后,他把在九華山拜佛的所見所聞一一向慈禧稟報了,當講到竹禪畫竹時說:“那和尚不簡單,不僅把竹子畫活了,還能把好人壞人分清,并能畫活神。”慈禧聽后,勃然大怒:“小小出家和尚,竟口出狂言。速去九華山,拿白綢一丈,叫那和尚畫身長丈二的觀音像,一晝夜內(nèi)畫好,否則提頭來見我!”
大臣一驚,這不是刁難嗎?一丈的白綢怎么能畫出丈二的觀音呢?可是事到如今也沒辦法了。
朝廷派人將圣旨送到九華山甘露寺,向竹禪和尚宣讀了圣旨。在場的佛徒都驚呆了,竹禪卻毫不畏懼,說:“小僧領(lǐng)旨!”
第二天,竹禪和朝廷命官一道進京,將畫面呈太后。慈禧接畫一看,原來畫面上是個彎腰觀音,慈禧大聲道:“大膽和尚,我讓你畫丈二觀音,你怎么畫個彎腰觀音?來人!把這和尚拉出去斬了!”竹禪不慌不忙地說:“一丈白綢,我畫出了一丈二的觀音,彎腰一丈,直腰丈二,不信請量。”“為什么非畫彎腰的?”竹禪說:“太后是我朝之主,是佛爺。今天是佛爺壽誕之日,觀音彎腰是向太后拜壽的!太后,您看,觀音滿面笑容,正低頭彎腰向太后拜壽呢。”
慈禧聽了,趕忙站起來,對著彎腰觀音像看了又看,滿心歡喜,滿肚子的怒氣早已飛到九霄云外去了。慈禧想:今天這壽誕大喜之日,連觀音都彎腰向我拜壽,真大吉大利也。于是,封竹禪為“天下第一畫師”。九華山的甘露寺也因竹禪的“彎腰觀音”更加出名了。
(湯莉)
上一篇:描寫《二十四橋景區(qū)》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五祖寺》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