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舜臣生平簡介,李舜臣歷史評價,李舜臣怎么死的?
李舜臣(1545—1598),朝鮮歷史上著名的愛國將領和民族英雄。他率領的朝鮮海軍多次擊敗日本侵略者的艦隊,為壬辰衛國戰爭的最后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自己也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李舜臣字汝諧,號忠武;1545年出生于朝鮮京畿道漢城,三十二歲武科及第。他不僅精通韜略,而且能文善詩,但一直不被重用。十六世紀末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他為了削弱國內的階級矛盾,妄圖發動侵略戰爭,進而侵入中國。他借口中國明朝政府拒絕通商,便遣使至朝鮮,要求與朝鮮聯合進攻中國。朝鮮自李朝建立以來,一直與明朝保持友好關系。兩國官方與民間的來往都十分密切,朝鮮政府當然不能接受日本的無理要求。在豐臣秀吉發動侵略戰爭的前夕,朝鮮當局雖和中國取得了聯系,也作了一些準備,但并未制訂統一的戰略決策。加上長期以來兵備廢弛,黨爭頻繁,東南前線守將無能,國防空虛。從1592年4月13日開始,日本侵略者陸軍約十六萬人相繼在釜山登陸。二十天以后,即5月3日敵軍即占領首都漢城。此后敵將小西行長侵占平壤,另一支敵軍深入朝鮮東北部。朝鮮國王宣祖逃至鴨綠江邊的義州。
在這民族危急存亡的關頭,李舜臣和他領導下的水軍,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于1592年接連“四次赴敵,十度接戰”,對于扭轉戰局起了重大作用。李舜臣將軍于1591年由首相柳成龍推薦,擔任全羅道左水使。他在戰前在精神上和物質上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作了準備,特別改進了龜船的設計方案。據李忠武公全書(即李舜臣全集)記載,龜船長約十一丈,寬丈余,因船狀如伏龜,故名龜船。船身復以鐵板,敵人無法焚燒;板上裝有錐刀,使敵人無法接近。船首設龍頭,長四尺三寸,寬三尺,內有硫黃焰硝,龍頭口吐煙霧以迷惑敵人。船身四周共有七十二炮眼。船身左右共有二十櫓,如用四十人輪流搖櫓,則船馳似箭。且船身廣大,所藏食物飲水較多,可作較長時間的航行。這是當時世界上近海戰斗中最優秀的戰艦。這種龜船只有在杰出的愛國將領指揮下才能發揮威力。
在日軍于釜山登陸后長驅直入的危急時刻,李舜臣將軍召集諸將討論作戰方略,曾談到慶尚道水軍不戰而逃的惡果,并表明了自己誓死抗戰的決心。他說:“今之賊勢恁凌(“恁”音嫩,“恁凌”即這樣猖狂),皆出于不興水戰,使賊恣意登陸。……向使釜山、東萊沿海諸將,盛理舟楫,蔽海列鎮,揚示掩擊之威,相勢度力,進退有方,使不得攀緣陸路,則辱國之患,必不至于此極。言念及此,感慨激切!愿以一死為期,直搗虎穴,掃盡妖氛,欲雪國恥之萬一。”李舜臣將軍是實踐了自己的諾言的。就在首都漢城陷落后數日,李將軍的水軍從全羅道左水營(在麗水)出發向慶尚道出擊,在巨濟島東北部的玉浦港(5月7日上午),其北部靠近熊川的合浦(5月7日下午)以及靠近固城的赤珍浦(5月8日),取得了第一次赴敵、三度接戰的重大勝利,擊沉和粉碎敵船四十余艘,繳獲大批武器和糧食,日軍傷亡甚多。朝鮮方面參加戰斗的戰船共九十余艘(包含途中會合慶尚道右水使元均的戰船數艘),竟無一損失。這第一次勝利大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士氣。接著李將軍的水軍又于五月底至六月初在泗川海面(5月29日)、唐浦(6月2日)、唐項浦(6月5日)、及巨濟島北端的永登浦(6月7日)取得了第二次赴敵、四次接戰的重大勝利。龜船在第二次戰役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全羅道右水使李億祺的水軍也參加了這次戰役。這時,全羅道成為朝鮮水陸軍在敵人后方的重要根據地。敵軍雖在海上遭到兩次挫敗,但仍妄想消滅全羅道的海上與陸上的抗戰力量,以達到水陸并進,迅速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的罪惡目的。因而敵軍除從陸上攻打全羅道而外,又集中水軍力量西進。李舜臣將軍早已從老百姓那里得到敵軍西進的情報,便于7月6日會同全羅道右水使李億祺及慶尚道右水使元均的兵船,組成聯合艦隊,進行第三次出擊。7月7日到達唐浦(隔閑山島與巨濟島相望),當地群眾報告大量敵船停泊在北部不遠的見乃梁(這是一個小半島上的港口,隔著海峽與東部巨濟島相望)。7月8日,李將軍艦隊北上到達見乃梁,果然發現敵船約六、七十艘列陣停泊在狹窄的海面。李將軍決定將敵船誘至南方閑山島前海決戰,經過一天激戰,擊沉敵船數十艘,殺死日軍數百名。李將軍乘勝東進,又于7月10日在安骨浦(在釜山以西)與日軍后續艦隊激戰一整天,擊沉日船42艘,于7月13日返回左水營。這次戰役是李將軍第三次赴敵,接戰兩次,在朝鮮歷史上統稱“閑山島大捷”。日本海軍的主力被消滅,艦船被毀達百艘。這次戰役不僅粉碎了日軍的水陸并進計劃,使小西行長不敢自平壤北進,而且極大地鼓舞了內陸各郡的義兵(即各階層人民的抗日義勇軍),并為中國明朝政府的援軍贏得了時間,從而為衛國戰爭的最后勝利創造了條件。當時朝鮮首相柳成龍就閑山島大捷對整個戰局的影響作了如下的分析:“蓋賊本欲水陸合勢西下,賴此一戰,遂斷賊一臂。行長雖得平壤,而勢孤不敢更進。國家得保全羅、忠清以及黃海、平安沿海一帶,調度軍食,傳通號令,以濟中興,而遼東、金復海(今旅大市北部金州灣與復州灣海面——作者注)蓋與天津等地不被震驚,使明兵從陸路來援,以致卻戰者,皆此一戰之功。”(《懲毖錄》)柳成龍的這一分析,基本上是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
由于朝鮮水軍的輝煌勝利以及陸上義兵和官軍的英勇抗戰,迫使許多敵人于同年8月中旬以后向釜山集中。李舜臣將軍決定發動第四次戰役,向釜山進攻,并要求慶尚右道的官軍還擊從海上逃往陸地的敵人。8月24日,李將軍會同李億祺的水軍,總共大船74艘,小船90艘,從麗水出發向釜山進軍,途中增加了元均的幾艘戰船。朝鮮聯合艦隊一路上擊毀日船三十余艘,于9月1日到達釜山。當時獲悉日船470余艘停泊港內。元均臨陣畏縮,不敢出擊。李舜臣說:“以我兵威,今若不討還師,則賊必生輕侮之心。”李將軍當機立斷,命令以龜船為先鋒,其他戰船隨后進擊。敵船無一艘敢出而迎戰,許多敵兵棄船登岸。經過一天的戰斗,擊毀敵船百余艘,斃傷無數。9月2日李將軍勝利返回麗水,戰船無一損失。
李舜臣將軍于1592年總共“四次赴敵,十度接戰”取得輝煌勝利。朝鮮政府接予他資憲大夫的榮譽,又在釜山大捷后,創設全羅、慶尚、忠清三道水軍統制使,任命他為第一任統制使,仍兼全羅左水使。三道統制使的大本營設在閑山島。李將軍就任新職后,抓緊海軍建設,制造戰船和武器,貯備軍糧,擴充兵員,鞏固與地面部隊的聯系,從各方面加強了海軍力量。中國明朝政府在1592年夏天已派兵援朝,同年12月又派大軍四萬余人援朝。第二年1月解放平壤,4月19日解放漢城。中朝聯軍將日本侵略者趕到釜山及其附近的狹窄地帶。侵略者玩弄和談陰謀,以便爭取時間卷土重來。此后進入了所謂和談時期。1597年2月,豐臣秀吉派遣十多萬軍隊再次侵犯朝鮮。這次的形勢對朝鮮極其不利,因為李舜臣將軍在這次戰爭再起之前,由于敵人的反間計已被解除職務,而由昏庸無能的元均接替統制使之職。1597年7月元均在固城附近海面失敗被殺,閑山島大本營陷入敵手。朝鮮政府迫于人民群眾的壓力,不得不在危急關頭重新任命李舜臣為水軍統制使。李將軍于1597年8月復職時只有戰船十二艘,水兵一百二十余名。政府認為海軍損失太大,難以防敵,曾一度命令李舜臣放棄海戰,舍舟登陸。李將軍上疏國王說:“自壬辰至于五、六年間,賊不敢直突于兩湖者,以舟師之扼其路也。今臣戰船尚有十二,出死力拒敵,則猶可為也。今若全廢舟師,則是賊之所以為幸,而由湖右達于漢水,此臣之所恐也。戰船雖寡,微臣不死,則不敢侮我矣。”李將軍的愛國深情與誓死殺敵的獻身精神,使部下將士無不感奮。但他并不盲動,而是以巧計制勝敵人。他充分利用全羅道西南端珍島東部鳴梁海峽的有利地形。這個海峽每天潮汐漲落四次,漲潮時波浪大作,發出巨響,故當地人稱為鳴梁或鳴洋。李將軍曾在鳴梁海峽內外,暗設兩道鐵索,以便敵船進入海峽后,退潮時無法逃走。1597年9月中旬,李將軍以十二艘戰船在鳴梁海峽挫敗日船三百余艘,殺傷日軍數千人(史稱鳴梁大捷)。這是世界海戰史上以少勝多的杰出戰例。
1598年7月,明朝政府所派遣的水軍由陳磷、鄧子龍率領來到朝鮮與李舜臣將軍的水軍會師。不久,朝中兩國艦隊在南部沿海配合朝中兩國陸軍進攻日軍在南方沿海的主要據點蔚山、泗州(均在慶尚道)和順天(在全羅道)。順天守將小西行長企圖乘船逃跑,請求泗川守敵支援。1598年11月18日朝中聯合艦隊駛往露梁(在慶尚道西南沿海)迎擊侵略者。戰斗在露梁海面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即11月19日)。朝中兩國水軍并肩戰斗,使侵略者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在戰斗中,中國艦隊副司令官鄧子龍將軍的坐船因使用火器不慎引起火災,李舜臣前往搶救,不幸左胸被敵人鐵丸擊中。李將軍當即把戰旗交給身旁的侄兒李莞,囑咐他說:“戰方急,慎勿言我死,要代我指揮。”朝鮮人民的愛國名將與民族英雄就這樣把自己寶貴的生命獻給了他的祖國。中國七十多歲的老將鄧子龍和許多中國官兵,為了支援朝鮮的反侵略戰爭,也將自己的熱血灑在朝鮮的陸地和海洋。
發動侵略朝鮮的豐臣秀吉已于這年8月死去。日軍殘部逃回本國。歷時六年多的壬辰衛國戰爭,終于以朝中兩國的勝利而告終。李舜臣將軍的名字和他的愛國的英雄事跡,至今在朝鮮人民中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李將軍智勇雙全,不畏強敵,英勇奮戰,視死如歸的高貴品質,將永遠為朝中兩國人民銘記不忘。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714.html
上一篇:李承晚生平簡介,李承晚歷史評價,李承晚怎么死的?
下一篇:林肯生平簡介,林肯歷史評價,林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