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廣州之旅·新會·海崖門錄舊事
今廣東新會縣北背黃云等山,前臨熊海。宋初元年置郡,歷經數代;清光緒二十八年開埠,今屬佛山地區。
新會一地,自宋以來,史事名人多與之有關,文人墨客、史者學家留文存著、官吏朝員,以至王公皇帝,也在此有舊事故跡。故此,今人吊者不斷,游人頻來。
崖門山石
崖門為珠江三角洲八大口門之一,位于新會縣南。
至元十六年,降元宋將張弘范追擊南宋帝趙昺君臣至崖門一帶,宋相陸秀夫、太傅張世杰在此以崖山為據,抵抗元軍。1279年1月,張弘范率元軍,分水陸兩路向崖門夾攻。宋軍大敗,二十萬將士喪命。陸秀夫見大勢已去,先把自己親生兒女和愛妻趕到海里,之后毅然背起少帝趙昺,從一塊巨石上投海殉國,許多隨從兵士也紛紛投海。趙昺身上所佩歷代相傳的玉璽也沉入大海,宋朝江山至此改元。張世杰率殘部逃至陽江縣海陵島附近,遇風浪,葬身海底。
之后,張弘范在陸秀夫負帝投海的巨石上刻“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于此”,欲彰著其功,以傳千秋。后來,有人在這十二字前面加刻一個“宋”字,一字之差,“記功”變“問罪”,“功臣”變“叛將”,真相大白于世。明御史徐瑁為紀念先人烈績,改刻原字為“宋丞相陸秀夫死于此”,后又改為“宋少帝及其丞相陸秀夫殉國于此”,并修建大忠祠、全節廟、義士祠和楊太后陵墓等,明學者陳白沙親撰《慈元廟碑》以記其事。
今遺址及碑刻古跡尚存,并陳列有前代文物,供后人懷念、研究,所謂“崖門山石錄舊事,珠海歷數盛衰劫”。
梁啟超故居
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梁啟超故居位于新會縣鳳山熊子塔下茶坑村。
故居為一舊式青磚瓦頂平房,步入大門,穿過天井,正廳現為陳列室,梁任公半身塑像威然端立。因時歲動蕩,梁啟超故居舊物幾乎杳然不存,正廳所陳信件、筆、硯及其任司法總長時用過的印章,均為梁氏親屬所贈。
據村中老人講,梁啟超自幼好學、聰穎,有“神童”之稱。昔日梁任公童年讀書處“怡堂書室”與茶坑村口梁公題匾的“宏文社學”,如今已是瓦損窗殘。村后的鳳山凌云塔,乃梁啟超少年時常登臨之處,當年,十一歲的梁啟超曾在塔旁寫下《登凌云塔詩》,一抒青春壯志。
在新會茶坑度過童年,梁啟超開始四處漂泊。十一歲中秀才,十六歲中舉人,二十四歲在上海任《時務報》主筆,發表《變法通議》,宣傳變法維新,主張興學育人、開啟民智。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1898年入京,于六品街專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逃亡日本。梁任公一生著述頗豐,其文“驚心動魄,一字千金”。早年所作政論,縱橫捭闔、振聾發聵;學術方面,對先秦、明、清及近代思想研究,卓有己見。著述編為《飲冰室合集》。
人至新會,瞻仰故人舊跡,憑吊先師;臨鳳山凌云塔,遠眺銀洲湖,追思百年近代風云,“乘桴豈是先生志,銜石應憐死后心。姹女不知家國恨,更彈漢曲入胡琴”。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浙東浙南之旅·普陀山·海天佛國
下一篇:莽莽關外山·黑龍江之旅·敖魯古雅·深山中的鄂溫克獵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