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浙東浙南之旅·普陀山·海天佛國
在浙江省舟山本島東約10里處,有一座“蓬萊仙島”,這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
“萬頃風云浮碧玉,孤插蒼溟小白華”。普陀山之名源自佛教《華嚴經》,全稱為“普陀洛迦”、“補坦洛迦”,梵語原意為“美麗的小白花”。這里既是佛教勝地,又有山、海之勝景,人稱“神仙境界”。
普陀山歷史悠久,四千多年前就已有人居住。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將這一帶命名為“甬東”。漢成帝時,梅福曾來此煉丹,因此,唐以前這里一直稱為梅岑山。唐宣宗大中年間天竺僧人來此修行,遂得“普陀洛迦”之名。
宋嘉定七年(1214),寧宗御賜給普陀山寶陀寺“圓通寶殿”匾額,并指定山中各寺圓通殿均得供奉觀世音像。以后每個朝代都在普陀山大興土木。普陀山的鼎盛期是清朝末年,共建有三寺、八十八庵、一百二十八茅篷,當時僧尼達一萬余人,真是“山當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遇僧”,人稱普陀山為“海天佛國”。
普陀山最奇麗的景致還數海市蜃樓。每當氣候適宜時,海天相接的茫茫邊際,就出現瓊樓玉宇。1916年8月25日下午,孫中山由普濟寺當家和尚了余等陪同,游普陀的佛頂山。當步到悲濟寺時,只見寺前恍然矗立一偉麗的牌樓,“仙葩組錦,寶幢舞風,而奇僧數十。窺其狀,似來迎客者?!碑敪h眺于佛頂臺時,“俯仰間,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慨,而空碧濤白,煙螺數點,覺生平所經,無似此清勝者。耳聞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即形化而意消。”孫中山委托秘書擬寫了《游普陀山志奇》,并加蓋“月白風清”章于其上。
“海天佛國”的名勝古跡很多,如紫竹林、磐陀石、觀音洞、朝陽洞、洛迦山、觀音跳、御碑亭、南天門、西天門、二龜聽法、千步金沙、兩洞潮聲等,都各有特色。
普陀山曾吸引無數名人學士、佛門弟子、四海游人。傳說康有為在變法失敗后,也曾來此暫住。當時有人傳言,康有為在陜西借閱佛經未還,佛門不應接待。因此康有為在幾個大寺院皆受冷遇,唯獨圓通庵熱情接待了他。
當時,康有為窮得身無分文。圓通庵的茶房阿亮給他端茶送水一個多月,卻沒收到一文茶鈿,心中甚為不快。
康有為看出阿亮的心思,便題寫了“降伏心”三字,贈送給他。阿亮并不以為珍貴,仍怏怏不樂。圓通庵的了達和尚知道后拿出三十塊銀元購買此字并囑咐阿亮以后要好好款待康老先生。后來康有為得知此事,十分感激。他站在窗前,面對浩瀚的東海感嘆:“海水豈能斗量。圓通庵雖小,卻面對大海,站得高,看得遠,是個好地方!”他臨走時,又特為圓通庵題匾:“海山第一庵”。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紹興之旅·西施故里·浣紗古石今猶在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廣州之旅·新會·海崖門錄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