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武帝本紀
被稱作千古第一梟雄的魏武帝曹操起兵于亂世,稱雄于諸侯,南征北戰,靖平北方,威震天下。雖然曹操生前未能稱帝,但他以堂堂文治、赫赫武功終結東漢末年中原地區的戰亂,開創一代魏晉風流。正如曹操所說,假使沒有他,天下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亂世梟雄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祖籍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這位聲名顯赫的千古第一梟雄,雖然是漢初名相曹參的后代,可他的出身并不高貴——父親曹嵩是東漢末年大宦官曹騰的養子。曹操自幼聰明機敏,智謀百出,但因為性行不羈,終日游蕩,因此當時的人并未在意他,唯獨梁國的橋玄、南陽的何颙慧眼識珠。橋玄曾對曹操說:“當今天下即將大亂,只有天縱奇才才能拯救亂世。天下之大,只有你才能當此重任。”
曹操二十歲舉孝廉,踏入仕進之路。此時的東漢正是風雨飄搖的動蕩時期,漢靈帝駕崩,年幼的太子劉辯即位,太后垂簾聽政。針對宦官專政、為患廟堂的現象,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劃除掉干政的宦官,卻遭到太后的反對,于是何進將遠在邊關的董卓召進洛陽城來脅迫太后就范。不想這一做法竟然引狼入室,董卓帶兵進入洛陽后廢黜少帝,另立漢獻帝,京都大亂。為拉攏曹操,董卓推薦他為驍騎校尉。曹操當然不會與暴虐成性的董卓為伍,他改名換姓,偷偷離開洛陽,向東而去。沒想到剛出虎牢關,便被中牟的一個亭長抓獲,碰巧當地有人認識曹操,便放了他。很多野史生動地記錄了曹操的這段驚險歷程,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捉放曹”故事原型。曹操一路東行,回到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后聽說董卓謀反,竟然殺害太后和廢帝,于是散盡家財,招兵買馬。中平六年(189),曹操在己吾(今河南寧陵西南)起兵,討伐董卓。
初平元年(190)元月,天下諸侯云集,組成聯盟討伐董卓,推舉家世顯赫的袁紹為盟主,曹操代理奮武將軍。董卓放火焚燒洛陽宮殿,脅迫天子西遷。諸侯們為了各自的利益,都不出兵攻打董卓。曹操勸大家說:“我們舉義兵誅滅暴亂的逆臣,如今大家聚眾聯盟,為什么還遲疑不肯進兵呢?當初董卓乘關東之亂,仰仗皇室之威,占據了京畿地區的險要地形,縱然是多行不義,卻也會造成嚴重禍患。如今他焚燒宮殿,挾持天子西遷,搞得天下大亂,百姓不知所歸,這正是上天要讓他敗亡。我們只要奮起一戰,便能打敗董卓安定天下,這個機會可不能錯過。”曹操于是帶著自己的人馬向西追趕董卓,不料大敗而歸,士兵死傷慘重。曹操本人被流箭射傷,他的戰馬也受重傷。曹操的堂弟曹洪把自己的馬讓給曹操騎,在夜色的掩護下,曹操才得以逃脫。此后,曹操重整旗鼓,招兵買馬,屯兵河內。從此,曹操東征西討,先后討伐袁術、陶謙等軍閥,在戎馬征戰中逐漸壯大實力。
挾天子以令諸侯
建安元年(196),曹操迎來了他政治生涯的春天。這一年,曹操奉迎了在外顛沛流離多年的獻帝。由于洛陽屢遭戰火,曹操將天子迎接到許(今河南許昌東)。獻帝賜給曹操象征禮儀的節鉞,加封錄尚書事,隨后又加封大將軍、武平侯。至此,歷史開始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代。當時,諸侯中實力最強的是冀州的袁紹。獻帝封袁紹為太尉,袁紹以官位在曹操之下而恥辱,因而不肯接受冊封。曹操于是辭去大將軍的職務,讓給袁紹。獻帝又封曹操為司空、車騎將軍。就在這一年,曹操采納棗祗、韓浩等人的建議,開始屯田。不久,劉備敗于呂布,前來投奔曹操。程昱對曹操說:“劉備看起來有雄才大略,又很得人心,終不會居于人下,不如早日將他除掉。”曹操卻說:“當今正是收攬英雄的大好時機,不可以因為殺一個人而失掉人心。”
建安二年正月,曹操兵發宛城(今河南南陽),討伐軍閥張繡。張繡先是投降,而后又反悔,再次反叛。曹操與之交戰失利,被流箭射傷。在這場戰役中,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戰死。曹操于是引兵回到舞陰。張繡派騎兵偷襲,被曹操擊敗。張繡帶兵逃往穰縣,與劉表會合。曹操對諸將說:“張繡投降,我錯在沒向他索要人質,以至于此。請各位看著,我今后再也不會有這樣的失敗了。”建安三年三月,曹操再次攻打張繡。劉表派兵救張繡,切斷曹軍后退之路。曹操將要退兵,張繡便來追趕,曹操進退維谷,只得慢慢向前。即便如此,曹操在給荀彧的信中仍這樣寫道:“賊來追我,雖然我每日只能行數里,但我謀劃,到了安眾,一定可以擊敗張繡。”到了安眾,張繡和劉表兩軍相合,據守要津,使得曹軍腹背受敵。曹操趁著夜色,在險要的地方挖掘地道,運輸輜重糧食,設置奇兵。天亮后,張繡、劉表以為曹操已逃遁,于是率全軍來追。曹操率步騎兩軍起兵突襲,夾攻敵人,大獲全勝。七月,曹操回師許。荀彧問:“為什么您事前就能預計到勝利?”曹操回答:“敵人阻遏我的退路,是把我軍置之死地然后與我軍決戰,所以我知道我軍必勝。”
為了平定東方,曹操又多次出兵征討呂布,互有勝負。建安三年,曹操兵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呂布親自率軍迎戰。曹軍打敗呂布,俘虜了其手下猛將成廉,之后又乘勝追擊,兵臨城下。呂布惶恐,便打算投降,被陳宮等人勸阻了,于是向袁術求助。袁術讓呂布繼續出戰,結果呂布再次戰敗,只得固守城池。曹操屢次攻城,久攻不下,士卒疲乏,便起了班師回朝的念頭。這時,謀士荀攸、郭嘉向曹操獻計,掘斷泗水和沂水的河堤,引河水灌下邳城。就這樣又圍困了一個多月,呂布的部將宋憲、魏續等人綁了陳宮,獻城投降。曹操下令殺了呂布和陳宮。這時,蕩平諸侯的曹操迎來了北方最大的敵人——袁紹。
官渡之戰
諸侯中勢力最大的袁紹兼并了公孫瓚,勢力范圍略四州之地,擁兵十余萬,下一個目標便是進攻許都,統一北方。曹操手下將領都認為袁紹強大,不可與之爭鋒。曹操說:“我深知袁紹的為人,志大才疏,色厲內荏,多猜疑而少威嚴,兵士雖然多卻不能有效指揮,而且他手下部將驕傲,政令又不統一。他廣大的土地,豐富的糧食,正好是送給我們的禮物。”
建安五年(200),董承刺殺曹操的密謀敗露,曹操決定親自東征劉備。諸將勸阻曹操說:“與公爭天下的人是袁紹,現在袁紹即將到來,公卻要東征劉備,如果袁紹乘勢襲擊我們的后方,怎么辦?”曹操說:“劉備是人中豪杰,現在不打敗他,必成后患。袁紹雖然有大志,卻見事遲鈍,一定不會動兵。”謀士中只有郭嘉支持曹操。曹操出兵,大破劉備,關羽兵敗,劉備逃走,投奔袁紹。直到曹操回軍官渡(今河南中牟北),袁紹也沒有出兵。同年二月,袁紹派郭圖、淳于瓊、顏良進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曹操親自領兵救白馬。荀攸對曹操說:“如今我方兵少,敵不過袁紹,如果能分散敵方勢力,還可以一戰。公可以到延津佯裝渡河,以攻其后。袁紹見狀必然引兵向西,這樣我們可以輕兵突襲白馬,乘其不備,可擒顏良。”曹操聽從荀攸的計策,袁紹果然中計,曹操引兵速襲白馬。白馬守將顏良領兵出戰。曹操派張遼、關羽為先鋒,解了白馬之圍,關羽斬殺顏良。曹操將白馬的居民西遷。袁紹渡黃河追趕,追到延津。曹操的探報稟告袁紹有五六百騎,過了一會兒又報騎兵稍多,步兵多到數不清。曹操下令騎兵解鞍下馬。此時,白馬的糧草輜重正在運輸途中。曹操手下諸將認為敵方騎兵多,應該退回營壘,棄掉輜重。荀攸則說:“糧草輜重是誘敵的誘餌,怎能棄掉?”袁紹的大將文丑和劉備領兵來襲,曹操手下部將請求出戰,曹操安之若素。過了些時候,袁紹的騎兵愈來愈多,并開始爭搶曹操的糧草。曹操下令上馬進攻,結果大破敵人,斬殺文丑。
八月,袁紹連營數十里,與曹操對峙官渡。當時曹兵不到萬人,而且十分之二三負傷。袁紹堆起土山,挖掘地道。曹操也作土山掘地道。袁軍的箭射到曹營,曹軍恐懼。此時又正逢曹軍糧食短缺。曹操寫信給荀彧,流露出回師許都之意。荀彧回信說:“袁紹的全部兵馬集結在官渡,要與公一決勝負。公以極弱之兵抵擋至強之師,如果不能克制袁紹,則必然反受其制。如今是天下大勢變化之機,成敗關鍵。袁紹只是普通人中的英雄罷了,雖然有人才卻不能盡用人才。公英明神武,又有上天庇佑,何愁大事不成?”曹操于是堅持對陣。袁紹運送糧草的車輛多達數千,曹操聽從荀攸的計策,派大將徐晃、史渙攔截,燒毀袁軍糧草。曹操與袁紹對峙兩個月,雖然多次斬殺袁紹部將,但曹軍糧食短缺,士兵疲乏。曹操對運糧官說:“再有十五天,我一定大破袁軍,就不用辛苦你們運糧了。”
袁紹手下謀士許攸貪財,袁紹不能滿足他,許攸于是投奔曹操,勸曹操出兵攻擊運送袁軍糧草的大將淳于瓊。曹操留下曹洪守營,親自率領騎兵、步兵五千人,奔赴烏巢(今河南延津南),夜襲淳于瓊。淳于瓊見曹操兵少,便出兵布陣。曹操急進突襲,淳于瓊退守。袁紹得到消息,派兵增援淳于瓊。曹操身邊的人說:“敵人快到了,請分兵抗敵吧。”曹操怒道:“等袁軍到了我背后再來報告!”于是將士們奮勇作戰,大破淳于瓊。袁紹在剛剛聽到曹操襲擊淳于瓊的消息時,對長子袁譚說:“現在趁曹操攻淳于瓊,我們可以偷襲他的大本營,他就沒有歸路了。”于是派張郃、高覽攻擊曹洪。這兩個人在行軍途中聽說淳于瓊戰敗,知道袁紹大勢已去,便投降了曹操。袁紹部隊潰敗,袁紹和袁譚棄大軍逃走。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曹操收獲袁軍的全部糧草和圖書檔案,俘虜大批袁軍。曹操在袁紹遺留的書信中發現許多許都和軍營中的人暗中交結袁紹的信函。曹操并未追究,而是下令將這些書信全部燒掉。
平定北方
建安六年(201),曹操再次擊破袁紹,袁紹吐血而亡。之后,曹操又興兵征討劉備、袁譚。建安八年三月,曹操攻打袁氏,袁紹之子袁譚、袁尚連夜逃走。八月,曹操親自率兵攻打劉表。這時,袁譚、袁尚同室操戈,袁譚為袁尚所敗,求救于曹操。
建安九年,曹操兵進鄴城(今河北臨漳),大破袁尚,斬審配。曹操親臨袁紹墓拜祭,為之流涕。從前,袁紹和曹操共同起兵時,袁紹曾問曹操:“如果我們舉事失敗,就占據一方以圖將來東山再起。什么地方是可以占據的呢?”曹操問:“足下的意見呢?”袁紹說:“我南據黃河,北占燕代,兼有戎狄,向南以爭天下,這樣便可以成事。”曹操說:“我依仗天下有智之士,運用王道,至于領地,哪里都可以。”曹操兵圍鄴城的時候,袁譚攻取了很多地方,并趁勢追擊袁尚。曹操寫信指責袁譚違約,進兵討伐袁譚,并于建安十年斬袁譚,平定冀州。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遠走烏丸,投奔遼西烏丸首領蹋頓單于。曹操打算親自率兵征討,諸將領勸諫:“袁尚不過是一個亡命之徒。況且夷狄之人貪婪而不尊重父母,怎么能為袁尚所用?現在為了這些人遠征塞外,劉備一定會說服劉表襲擊許。”只有郭嘉料定劉表不會采納劉備的意見,支持曹操北征烏丸。曹操一路北上,跋山涉水,穿過鮮卑庭,又東進柳城(今遼寧朝陽西南),一直到了距柳城兩百里,蹋頓才得到消息。袁尚、袁熙聯合蹋頓、遼西單于和右北平單于,率兵數萬人迎戰。曹軍糧草輜重在后,重裝兵少,大家都很恐懼。曹操登高瞭望,見烏丸兵陣容不整,便出兵襲擊,結果大獲全勝,斬蹋頓及單于以下多人,胡漢兵將降者有二十余萬人。遼東單于速仆丸及遼西、北平各胡人頭目和袁尚、袁熙只帶了數千兵士逃往遼東,投奔公孫康。曹操身邊的人建議曹操征討公孫康。曹操說:“我已命公孫康送上袁尚、袁熙的頭顱,不必等我出兵。”后來,公孫康果然送來袁尚、袁熙的首級。曹操手下的人詢問,曹操解釋說:“公孫康素來怕袁尚等人,我若急著攻他,他就會聯合袁尚抵抗;我若不攻,他們便各有所圖,自相殘殺。”至此,曹操蕩平北方。
魏武揮鞭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征劉表。劉表病死,其子劉琮領荊州牧。劉備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曹操兵至新野,劉琮投降,劉備敗走。這一年的十二月,孫權助劉備攻合肥。曹操從江陵進軍,派部將張憙領兵救合肥,孫權于是退兵。曹操兵至赤壁(今湖北赤壁),與劉備交戰。適逢曹營中疫病流行,很多士兵病死,曹操只得回師。于是劉備占據了荊州。
建安十四年,曹操在譙地打造輕舟,操練水軍。這年七月,曹操水軍從渦水出發,入淮水,至淝水,兵抵合肥,十二月回師。建安十五年,曹操下求賢令:“自古以來受命于天或是肩負中興重任的人,哪有不得到賢者相助同治天下的呢?不出巷子,便能得到賢者,這不是幸運么?有地位的人是不會這樣的。如今天下未定,正是求賢的迫切之時。從前孟公綽為趙、魏兩國治事,老而有優良治績,但不可以做滕國和薛國的大夫。如果必須先求其為廉士,而后才以為可用,那么齊桓公就不會用管仲,那他怎么能成就霸業呢?當今天下,能說在穿著布衣的平民百姓中沒有姜尚那樣懷金玉之質,垂釣在渭水之濱的人嗎?又能說沒有像陳平那樣因與嫂子偷情和收受不義之財而受到譏諷,因此得不到推薦的人嗎?你們應該幫我在鄙陋的地方發掘人才,無論多么微賤的人,只要有才干,就可以推薦給我,不必拘泥于他是否是孝廉,我只希望得到他們的才能罷了。”
建安十六年,獻帝封曹操的世子曹丕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同年,曹操派大臣鐘繇征討漢中張魯。這時,關中馬超懷疑鐘繇會襲擊他們,便與楊秋、李堪、成宜等人一同叛變。曹操派曹仁征討。馬超屯兵潼關(今陜西潼關),曹操親自帶兵西征。曹軍與馬超軍隊對峙潼關,曹操急于攻克,派徐晃、朱靈夜渡蒲阪津,在黃河西岸扎營。曹操從潼關向北渡河,還沒上岸,馬超便派出戰船襲擊。曹軍校尉丁斐放出牛馬誘敵,使得馬超軍隊中的士兵都來爭搶。曹軍因此順利渡河登岸,沿著黃河向南行軍。馬超退兵,據守渭口。曹操設疑兵,暗中卻用船載士兵在渭水搭建浮橋,夜里又分兵扎營在渭水之南。馬超夜襲曹營,反被曹軍擊破。之后,馬超屢次挑戰,曹操都不出戰。馬超要求曹操割地言和,遣子為質。曹操聽從賈詡的計策,佯裝許和,離間馬超和韓遂,大破馬超。建安十七年正月,獻帝賜曹操覲見時不稱姓名,入朝時不必趨步,佩劍著履上殿的殊榮,如漢高祖時的蕭何一樣。一年之后,獻帝又冊封曹操為魏公,建魏國宗廟,聘曹操的三個女兒為貴人。第二年再次下詔,魏公的地位在諸王侯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游冠。這一年的十一月,曹操廢黜皇后伏氏。翌年,獻帝冊封曹操的女兒為皇后。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被封為魏王,打破了漢代非劉姓不能稱王的制度。一年后,曹操再次僭越禮儀,獻帝下令曹操出入儀仗使用天子的旌旗,設“警蹕”(天子出行時清道,規避路人)。同年,獻帝準許曹操的王冕上可以有十二旒(天子規格),出入鹵簿為金根車,六匹馬為駕,五時副車,冊封曹丕為魏太子。
此時的曹操位極人臣,權傾朝野,距君臨天下只有一步之遙。為了實現最終的統一大業,曹操開始對南方的割據勢力用兵。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西征張魯。張魯潰敗,引兵逃到巴中。曹軍進入南鄭,巴、漢一帶的人紛紛投降。回師之后,曹操改變戰略,出兵征討孫權。建安二十二年春,曹操駐兵居巢(今安徽居巢),孫權在濡須口筑城據守。曹操逼攻孫權,孫權敗走。曹操于是班師,留下大將夏侯惇、曹仁、張遼等人屯守居巢。后來,曹操又先后出兵征劉備、伐夷狄、討關羽。在與劉備的交鋒中,曹操一度失利,劉備斬殺曹軍大將夏侯淵。曹操親自兵出斜谷(今陜西郿縣西南秦嶺),兵臨漢中,與劉備兵戎相見。劉備憑借險要地勢,固守漢中,曹操只得回師長安。
建安二十五年(220)春正月,曹操死于洛陽,終年六十六歲。他死前遺命:“天下未能安定,不能遵照古法。葬禮之后,你們就除去孝服。在各地屯兵的人不要離開崗位,其他官員也都不要影響工作。下葬時,我就穿當季的衣服好了,不要隨葬金玉珍寶。”曹操謚武王,葬高陵。曹操去世的同一年,獻帝被迫禪位,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是為魏武帝。
上一篇:漢武帝本紀
下一篇:宋武帝劉裕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