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武帝本紀
漢武帝是一位極其復雜的歷史人物,史家對他有褒有貶。稱贊者說他少年登基,任人唯賢,培養起一大批軍事、政治、文化奇才;說他目光敏銳,行動果敢,推恩削藩,改革政府機構與經濟制度;說他使衛、霍二將北擊匈奴,大漢之名威震天下。貶低者說他常年征戰,勞民傷財,奢侈浪費。但無論如何,誰也不能否認,武帝創建了一個奇偉的王朝。
唯才是舉
漢武帝劉徹在景帝的眾多孩子里排行居中,母親是王美人。他4歲的時候被立為東膠王,7歲的時候被立為太子,其母王美人被立為皇后。景帝后元三年(前141),武帝即位,尊皇太后竇氏為太皇太后,皇后王氏為皇太后,封皇太后的同母弟弟田蚡、田勝為列侯。同年,武帝想召集四方人才輔佐自己開創千秋大業,便大膽推行一種新的用人制度。他下詔書要求各級官員推舉賢良正直、敢于直言進諫的人,并鼓勵天下百姓直接向他上書推薦賢人或者自薦。這是一種全新的選拔和任用官吏的制度,稱為“察舉”。
在察舉的科目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此外還增設其他考察科目,如茂才、文學、明法、兵法等。這種新的用人制度打破了官爵世襲,能為國家選用更多賢能的人士。察舉制得到了各方人士的積極響應,人們紛紛上書自薦。丞相衛綰上奏說:“各方官員已經推薦了不少賢良的人才,有的提倡商鞅、韓非學說,擾亂國政,應該被廢除資格。”武帝同意了衛綰的建議,并親自挑選了一批出色的人才。當中有不少布衣得到武帝的賞識,像董仲舒、主父偃、東方朔、朱買臣等后來成為大漢有名的臣子,都是通過這種用人制度得到武帝重用的。
統一政權
武帝即位后,為鞏固中央政權,對內設立中朝,對外推行推恩令。
武帝剛剛即位,朝中許多大臣仍是早年隨高祖劉邦打天下的老臣子。這些人多數年邁,推崇黃老的無為之治,與武帝的改革思想格格不入。為了將朝中大權掌握在自己手里,武帝決定設立中朝,而由元老重臣掌握的權力機構設為外朝,逐漸形成中朝決策、外朝執行的政治格局,此舉不僅對當時有著重要作用,對后世也影響巨大。這一政治改革為武帝此后實施一系列改革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
元朔二年(前127),武帝為了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實施推恩令。推恩令名義上是施恩惠,實際上是削弱藩國實力,其主要內容是: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長子繼承以外,還可以用推恩的形式使其他兒子在王國內分享封地。新的侯國脫離原來王國的限制,地域獨立,并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稅。推恩令下達后,諸侯王的其他子嗣多數都受封成為列侯,不少王國先后分為若干個侯國。按照漢制,侯國隸屬于郡,地位與縣相當,受當地的郡縣官吏管轄。這樣就將原來獨立的地方王國的權力上移至國家,原有的王國縮小,而朝廷直轄土地擴大。推恩令的實施解決了日益膨脹的諸侯國勢力的威脅,更難得的是它避免了激起諸侯王的反抗。
元封五年(前106),武帝為了進一步加強君權,將全國分成十三個監察區。每個區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隸校尉。刺史在六個方面對地方進行監督,防止郡守和地方豪強相互勾結,對抗中央。同時,刺史還負責向中央推薦官吏,對于政績不好的刺史,中央可以罷免。武帝的種種鞏固中央集權的舉措成功削弱了諸侯的勢力,使大漢政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統一。
抗擊匈奴
元光二年(前133),武帝召集群臣商議討伐匈奴的對策。王恢提議采取誘敵深入,以伏兵襲擊的作戰方法來抗擊匈奴,得到了武帝的贊同,漢匈戰爭一觸即發。從這一年至元狩四年(前119),武帝先后發兵對匈奴進行了多次戰爭,其中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是關鍵性的戰役。元朔二年(前127),匈奴侵入上谷、漁陽進行掠奪,并殺害當地百姓千余人。武帝派遣將軍衛青、李息出兵云中,直達高闕,斬獲數千人,收復河套以南的河南地區。武帝在該地設立朔方郡、五原郡,徙民十萬屯墾,重新修整了秦代的舊長城,并派兵駐守。此戰,衛青立有大功,被封為長平侯。
元朔五年(前124),衛青率騎兵趕走匈奴右賢王,生擒匈奴王子十余人。漢軍大獲全勝,收兵回朝。武帝喜出望外,拜衛青為大將軍。元狩二年(前121)三月,衛青的外甥霍去病率領1萬騎兵從隴西出發,在皋蘭山腳下和匈奴騎兵交戰,越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東南)追擊匈奴千里。同年夏天,霍去病又率幾萬騎兵行軍數千里,一路追擊匈奴到祁連山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河西戰役,這次戰役對漢匈雙方力量的消長產生了巨大影響,匈奴勢力自此日益削弱。
戰爭結束后,武帝在河西地區先后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移民十萬定居農墾,并打通漢朝和西域交往的道路。元狩四年(前119),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率十萬騎兵、幾十萬步兵,分別從定襄郡(群治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和代郡(群治在今河北蔚縣)出發,追擊匈奴單于于漠北。衛青北進千余里,渡過大沙漠,直抵闐顏山(今杭愛山脈),先后殲敵一萬余人。霍去病更深入敵方數千里,追擊匈奴左賢王到狼居胥山,俘虜匈奴七萬余人。在這次戰役中,武帝組織十四萬匹戰馬隨行,以備換用,還派了十萬重兵轉運糧草,最大程度上保證了主力軍的物資供應。這就是漢朝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漠北戰爭。從此,匈奴遷徙到漠北以北。西漢對匈奴戰役的最終勝利維護了國土的統一,為漢朝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安定的環境。
巫蠱之禍
武帝晚年的時候,其政治集團內部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巫蠱之禍。
某日中午,武帝在夢中見到上千個手持棍棒的木頭人朝他打來。武帝斷定這是有人在詛咒他,于是派遣寵臣江充追查巫蠱之事。江充到處搜木頭人,甚至用燒紅的鐵器鉗人、烙人,強迫人們招供。江充四處“行兇”,但凡被他扣上巫蠱罪名的人都不能活命。沒過多久,死在巫蠱罪名之下的就有好幾萬人,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動蕩不安。江充與太子劉據有嫌隙,見武帝年老,害怕以后被太子誅殺,便定下奸計,說皇宮內有巫蠱作祟。得到武帝允許后,江充開始在宮內肆意搜查。搜查太子寢宮時,江充趁別人不注意,將事先準備好的木頭人挖出來,并大肆宣揚說在太子宮里挖出來的木頭人最多,要治太子的死罪。當時武帝正在遠離都城的甘泉宮休養,劉據被江充逼得走投無路,只得越權行事,調集軍隊,抓捕江充。這時,宦官蘇文等人向武帝報告說太子起兵造反。武帝信以為真,盛怒之下下令捉拿劉據。劉據戰敗,帶著兩個兒子逃跑到湖縣(今河南靈寶西),躲在一個農戶家中。衛皇后也在宮中自盡身亡。不久,新安縣令李壽知道了劉據的下落,帶人前去捉拿。劉據無處逃跑,上吊自殺,他的兩個兒子被李壽的手下殺死。
長陵陶彩繪指揮俑·漢
漢長陵位于陜西西安以北約20千米、咸陽以東約20千米的窯店鎮三義村北,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與其皇后呂雉的陵墓。這件指揮俑是1965年長陵從葬坑中出土的3000余件彩繪兵馬俑中的一件,展現了西漢初期皇家衛隊的形象。
劉據死后,武帝派人調查,才發現巫蠱之禍中的大部分案件都是子虛烏有。武帝醒悟后,下令誅殺江充全族,燒死宦官蘇文,至此才結束了這場內亂。后元二年(前87)二月,武帝去世,葬于茂陵。
上一篇:杜如晦列傳
下一篇:魏武帝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