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韻·麗江之旅·白水臺·東巴文化發源地
從中甸縣城驅車往西南行駛90余公里,便來到哈巴雪山腳下的納西族聚居地——三壩白地。
不遠的瑪喙山上,一股山泉如同白練一般從山腰飄然而下,形成一層層的臺階,當地人稱為“白水臺”。臺面上,堆云凝雪,如脂如玉,有的細波鱗鱗,有的銀環滾動,大者如梯田,小者似銀盤。臺中凸出一塊天然“玉石”,宛如一位俏麗的少女在泉邊照影,人們稱她為“神女”,并流傳著關于她的傳說:遠古年代,玉皇的母親背著小玉皇路過這里,正停下來要給小玉皇喂奶,不小心把奶罐碰翻了,頓時,潔白的乳汁流經山間峽谷,形成了白水臺。后來,小玉皇長大了,惦念著在這里留下的奶罐和乳汁,就派一位仙女下凡尋找。仙女來到此地,看到這里的人們貧窮困苦,就讓它們永遠留在人間。仙女還在這里教人們按照白水臺的形狀造梯田,種谷物。玉皇知道了,便將她化為了一尊石像。因而,人們又稱白水臺為“仙人遺田”。
白水臺還是納西族“東巴文化”的發源地。相傳,十一世紀中葉,阿普山東經過這里,被秀麗的景色和明凈的白水迷住了,就定居下來,創建了東巴教。他與門徒第一次用象形文字撰寫東巴經,傳播東巴教,被尊為東巴教的圣祖——丁巴什羅。傳說中丁巴什羅曾經修行傳教的巖洞被奉為“靈洞”,白地也被視為“圣地”。這一帶還以農歷二月初八為狂歡節。相傳,這一天,丁巴什羅在白水臺舉行創教典禮,突然三個妖魔前來作亂,丁巴什羅派他的弟子前去降服了妖魔。自此,每一年的這一天,各地納西族人民都紛紛來此祭祀、朝拜。“不計百里而來,進酒獻茶,不約千人而聚”(《中甸府志》)。人們還舉辦賽馬、對歌等活動,使這一天成為了當地的又一節日。
在白水臺發源處的水塘邊,立有一塊明嘉靖年間木民土司木高題詩的摩崖:“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云波雪浪三千壟,玉埂銀丘數萬塍。……長江永作心田主,羨此當人了上乘。”詩中“一行僧”即指丁巴什羅。此詩為木高四百多年前朝覲圣地時作,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白水臺的奇觀美景。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黃山之旅·潛山·東吳二喬胭脂井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虎丘·東方斜塔·斷梁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