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臺灣的宗教和民間信仰·道教、道觀和道士
臺灣道教傳自大陸,據日本出版的《道教史》的說法,最早從大陸進入臺灣的道教為三奶派,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從福建漳州傳入臺地。從福建傳入臺地后,道教也和大陸一樣分成不同的教派。日本侵略者占領時期,有人對臺灣道教做過調查,發現有靈寶派、老君派、瑜珈派、天師派、三奶派五種。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回歸祖國后,有一段時間,大陸與臺灣之間可正常往來,是時又有一些道教派別從大陸傳到臺灣,它們是積善、經典、丹鼎、符篆、占驗等派。前幾年,臺灣道教開展歸教運動,結果有理教、天德教、軒轅教等歸向道教,于是道教隊伍膨脹起來,不但信徒多而且廟宇也多。臺灣道教所恭奉的神祗,除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三清天尊、文昌帝君、關圣帝君、呂祖先師等等以外,還恭奉閩臺民眾所尊奉的神靈如玄天上帝,天上圣母,保生大帝,臨水娘娘等。臺地恭奉的神祗不僅數量多,而且比較龐雜。臺灣道教的活動場所,通常稱觀和宮,稱觀只有一處那就是彰化的元清觀。彰化的元清觀,在彰化縣彰化市民生路,當地群眾都叫天公廟、獄帝廟(也有寫玉帝廟),是由泉州一帶的到臺移民集資修建的;初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如今的元清觀是清嘉慶年間(1796—1820)重修的。元清觀建造得十分宏偉壯觀,在彰化縣僅次于孔子廟。這是一座用磚木造的宮殿式建筑,斗拱具有自己的特色,即為插拱式又有橫拱出現,略近北式平身科之做法,但沒有昂。觀里雕梁畫棟,墻壁上有非常細密的磚雕,比起磚刻更有立體感,頗有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令人百看不厭。元清觀大門上除刻有“元清觀”三個大字外,還掛有“溫陵福地”匾。溫陵舊日為福建泉州府的雅稱,可見元清觀是泉州移民的信仰中心。元清觀正殿供有玉皇大帝的巨大塑像一尊,這在臺灣道教宮觀中是僅有的一處。玉皇大帝是道教尊奉的至高無上的神靈。一般情況下,在道教宮觀里供奉玉皇大帝,只是設神位而不塑其像,這里專供神像,可真是很特別的了。農歷正月初九日為玉皇大帝的祝誕,每年這一天,元清觀里燈火輝煌,方圓幾十里內的道教信徒和許多民眾都要到元清觀來做拜拜,以求前程光明,吉祥如意,也有人來看熱鬧的,人多更顯得氣氛隆重。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臺灣各寺廟曾是移民們從事活動的中心、自衛的場所、團結的紐帶。元清觀對這里以及附近的泉州府籍的移民說來,也起過這種作用。如今雖然情況變化了,但人們仍把它看成是祖籍的象征,在認祖活動中,人們對它特別感到親切。臺灣近幾十年來,出現了幾種宗教合流的趨向,如佛寺里除供奉觀音、佛祖,也供奉道教諸神。道教的宮觀里,除供奉玉皇大帝,也供奉佛教諸神,孔廟中也往往同時供奉佛、道諸神。但唯獨彰化元清觀與眾不同,它只供奉玉皇大帝,可謂純粹的道教宮觀,在臺灣,這種情況還僅此一處。大概因為這個緣故,這里很能吸引道教信徒和一般游客的興趣,人們都愿到此一睹為快。
臺灣道教系統的祭祀活動十分頻繁,道士也顯得繁忙。在臺灣不但道教各種尊神的誕辰要舉行祭祀,而且民間的婚喪喜慶,逢年過節和朔望等,也都要對神仙進行祭祀,即使平時,也經常設道場請道教信徒進行消災祈福。
臺灣的道士通稱司公(有寫師公),其職務主要是做醮,分陽醮和陰醮,也就是為民眾“度生”和“度死”。做陽醮叫“度生”,即活著的人為求平安,為祈福,通過道士向神靈供奉犧牲,燒香、燃燭等;做陰醮叫“度死”,乃為死去的人超度,即辦葬儀和做功德等。做陽醮的司公戴紅道冠,以紅布纏其頭,人稱“紅頭司公”,也有稱為“法官”、“法師”或“符師”,所辦的度生的事稱為喜事,包括驅邪、招福、補運、祈平安等。做陰醮的司公戴黑道冠,以黑布纏其頭,人稱“烏頭司公”。
道教在臺灣歷史上曾盛極一時,1895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侵占臺灣期間,臺灣道教大受摧殘和破壞,道教尊神和廟宇受到毀壞,道廟中財產被沒收,道教信徒都被迫改信他教,道教活動幾乎處于停頓。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臺灣歸還中國。此后,臺灣道教不但恢復了活動,而且廣為延攬,道教顯得龐雜了,道士的修道程度不齊,有些人科儀不修,甚至有的人既不深諳教義亦不篤實其信仰,變成了職業藝人,稍給報酬即可雇請于建醮活動;有的人還被雇請于并非屬于道教活動的儀式中。不免給人們留下不良的印象,致使臺灣道教逐漸走向衰微。
上一篇:八閩文化·八閩科技·造船技術
下一篇:江西文化·昔日佛道勝地,今朝旅游佳處—江西宗教文化·道教勝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