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倪”的由來
春秋時期,有三個人是極好的朋友,他們是孟子反、子桑戶和子琴張。他們主張超脫塵世,都不愿做官。因為志同道合,所以經常在一起討論,一起游樂。
后來,子桑戶死了。孔子聽說以后,就派弟子子貢前去吊唁。子貢一進子桑戶的家門就大吃一驚,因為他被眼前的情形弄糊涂了。
只見子桑戶的那兩位好友孟子反與子琴張面對著遺體正鼓琴唱歌。兩人一邊鼓琴,一邊高歌,互相應和著,一點悲痛的表情也沒有。
子貢看到后,很不理解,心中很是憤怒。他壓著自己的火氣質問道:“好朋友不在了,你們不悲傷,反而在這里彈琴唱歌,真是太不像話了,這能算是有禮嗎?”
不料,面對子貢的責問,兩個人毫不在乎。他們互相看了一眼后,其中一人答道:“真正的大禮是不拘于形式的,我們的悲痛存在于內心,并非都要在外部表現出來。像你們這樣片面地理解禮的儒生,根本就領會不了禮的真正奧妙,哪能知道禮的深刻含義呢!”說完以后,他們旁若無人地繼續唱歌,再也不理睬子貢。
子貢把這情形報告給孔子,并請教說:“孟子反他們的這種做法能算符合禮嗎?”
孔子回答說:“他們是超脫于世俗禮教的人,他們與大自然為伴,遨游于天地之間,不知道死生先后的分別,也不知道終結和開始的反復循環,無法了解它的頭緒,他們不同于一般人??!”
聽了孔子的解釋,子貢的怒氣才漸漸地消失。
“端倪”一詞就是這樣留下來的?!岸恕迸c“倪”都是開始、邊際的意思,所以“端倪”一般就是頭緒、眉目的意思。如:初見端倪,不露端倪,略有端倪等,是書面語言。
上一篇:“破天荒”的出現
下一篇:“籠絡”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