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化·燦爛的甘肅遠古文化·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
在距今大約一萬年前,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這個時期是中國原始文化的繁榮時期。甘肅秦安縣大地灣遺址就是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文化遺存,它發掘的范圍廣,出土珍貴文物多,對研究中國原始文化及其發展有重要意義。
(1) 大地灣遺址的發掘
大地灣遺址位于甘肅省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東側、清水河南岸的第二、三級階地及緩坡山地上,分山下(河邊臺地)和山上兩部分,總面積近一百萬平方米(見郎樹德《大地灣考古與中國文明起源的線索》)。大地灣遺址是1958年甘肅省第一次文物普查時首次發現的,1978年7月,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和秦安縣文化館組成大地灣發掘組,開始進行大規模發掘,到1984年8月為止,總揭露面積達一點三七萬平方米,發現房屋遺址二百五十多座,燒陶窯址四十座,墓葬七十九座,灰坑三百四十個,壕溝八條,共獲得出土文物近萬件(張忠尚等《大地灣遺址與中國古代文化》)。經碳14測定,最早年代距今7800年,最晚距今4800年,大地灣遺址蘊有長達約3000年的古文化遺存。大地灣遺址的文化內涵主要分為五個時期,即大地灣一期(前仰韶,7300~7800年),仰韶文化早期(6000年),仰韶文化中期(5600~5900年),仰韶文化晚期(4900~5500年),龍山文化早期(常山下層,4900年左右)。據各文化層出土器物的特征分析,大地灣仰韶早期的陶器群,基本與關中地區的半坡類型相同,大致相當半坡類型的中晚期。大地灣仰韶文化中期,其陶器群與廟底溝類型有共同之處,但也保留了自身的某些特點。大地灣仰韶文化晚期的陶器與西王村仰韶晚期、半坡上層、泉護村二期的陶器特征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地方性特征。大地灣遺址發現有鎮原縣常山鎮出土的“常山下層文化”遺物,與靈臺縣橋村發現的齊家文化有許多相似之處(參看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1978至1982年發掘的主要收獲》)。大地灣一期文化即前仰韶文化分別被仰韶文化的早、中、晚期所迭壓。
大地灣遺址不僅發掘規模全國罕見,而且對研究中國古代人類活動,特別是對研究古代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科學的資料。大地灣遺址是隴原大地上的一顆璀璨的寶珠。
(2) 大地灣一期文化的特征
大地灣一期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是甘肅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它的發現有很重要的學術價值。對于研究文化起源上的一元或多元問題,即關中、涇渭流域為中心的仰韶文化和早于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北首嶺下層文化類型”和裴李崗、磁山文化的關系,特別是對于研究仰韶文化的源流以及它和甘肅中、西部地區為中心的馬家窯文化的關系,都有很重要的科學價值。大地灣一期文化的碳測年代距今約七千八百多年,它是目前甘肅新石器時代碳測年代最早的文化。屬于大地灣一期文化的墓葬共十一座,灰坑兩個,其遺物可分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
①石質生產工具。石器生產工具以刀、斧、鏟為主,還有刮削器、敲砸器、磨石、石片等。制作粗糙,以打制為主,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工具制作技術上的原始性。還有骨器、角器,用陶片打磨成的紡輪坯等,制作雖粗糙,但反映出當時已有了原始的紡織技術。從這些出土的石質工具來看,七千多年前的大地灣氏族已定居下來,從事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生活,刀耕火種,收獲量有限,不能滿足氏族生活的需要。這時也存在狩獵經濟,鹿是主要獵取對象,已有了原始家畜馴養,人們利用野生植物纖維紡線織布,出土的尖狀骨錐用作縫制獸皮或纖維衣之用。這種經濟生活,正如《淮南子·己論訓》所說:“伯余之初作衣也,麻索縷,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羅。”
②生活用品。陶器是當時人們生活的主要用具,手制,器形種類少,質地疏松,火候較低,表明當時制陶技術的原始性。陶器以三足、圈足、環底器為顯著特征,表面印有網狀交叉繩紋,彩陶較少。施彩部位常在缽形器口沿外畫一圈紅色寬帶紋,有少數缽內畫有簡單花紋,但還沒有出現繁復的花紋,這表明彩繪還處于原始萌芽狀態,為以后仰韶文化中的彩陶開創了先河。在缽形器內壁發現有十多種彩繪符號,有的和半坡陶器上的類似。從陶器的形狀上看,有盛食器、儲藏器、飲器等,反映出大地灣人們的生活有了較豐富的內容。灰坑和文化堆積的厚度反映了人們已定居生活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
③墓葬形式與房址。大地灣一期文化的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坑深度在0.2至0.4米之間。葬式均為單人仰身直肢葬,有的兩手交叉于胸上。這是黃河中、上游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普遍流行的葬式。大地灣一期文化層內還發現三座圓形半地穴房址,其穴口直徑在2.5至2.7米之間,居住面積為6.7平方米,居住面不平整,是一層長期踩踏而成的硬面,門道曲轉,呈斜狀形,無灶坑,反映了居住的臨時性與原始性。
④植物種子。大地灣遺址是中國農業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在大地灣一期的灰坑中,采集到了碳化的植物種子,經鑒定分析為兩種:一種是禾本科的黍子,俗稱糜子,是中國最古老的糧食作物;另一種是十字花科的油菜子,比陜西半坡出土的油菜子要早幾百年。這兩種農作物都是當時人工栽培的作物。這些植物種子的發現,說明“以大地灣遺址為中心的清水河谷是中國最早的糧食和油料作物的種植地,也是中國旱作農業黍、稷的發祥地”(馮繩武《從大地灣的遺存試論我國農業的源流》)。中國以農業聞名于世,有五千年先進的農業文化,在大地灣看到它的淵源,毫無疑問,大地灣是中國農業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⑤大地灣一期文化的社會發展階段。大地灣一期文化遺物為我們認識和理解大地灣一期文化的社會發展階段與性質提供了重要資料。大地灣一期遺址中各墓隨葬物大致均勻,僅限于生活使用品和工具,說明這時社會制度處于原始的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的氏族早期階段。他們生前自己使用的工具,死后也按照靈魂不滅的宗教信仰,在另一個冥冥世界里繼續使用,這正是原始社會共產制下氏族公社里的人們還分不清勞動和享受、權利與義務有差別的反映。這是生產力低下,無剩余產品可以私有,生前實行嚴格平均分配,死后殉葬品大致均勻的反映,也是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社會形態的必然產物。大地灣一期文化沒有出現那種多人二次合葬墓,說明母系家族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換句話說即大地灣一期文化還處在母系氏族制的早期階段。生產資料歸全體氏族所有,氏族成員之間無貧富差異和階級對立,無壓迫和奴役,一切按照集體意志和傳統習慣辦事,“公共聯系,社會本身、紀律以及勞動規則全靠習慣和傳統力量來維持,全靠族長或婦女享有的威信或尊敬(當時婦女不僅與男子處于平等地位,而且往往占有更高的地位)來維持”(列寧《論國家》)。大地灣一期文化說明在遠古時期,甘肅先民們已對祖國的輝煌歷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3) 大地灣遺址的仰韶文化
大地灣遺址的仰韶文化包括早期、中期、晚期這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其文化遺存極為豐富,具有鮮明的大地灣遺址的文化特征。
①房屋遺址。早期房屋遺址保存較好的均屬中小型建筑,其居住面多呈長方或正方形。居住面積一般在十二至二十平方米左右,以單間建筑為主,且多為地穴式。灶坑多為瓢狀,較淺,正對門道處有一火種洞。中期房址數量較多,約一百余座,形狀為長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面積有所擴大,有的寬達六十多平方米,灶坑為圓形直桶狀,坑穴變深。個別房址還在居住面上輔了一層堅實的防潮地表,說明人們在防潮御寒上又前進了一大步。晚期房址以平地起建為主,半地穴式已很少見。形制多為長方形。居住面一般多為白灰或料僵石面。編號為F901的房址面積之大,結構之復雜是仰韶文化遺址中所罕見的。建筑總面積為四百二十平方米。整個建筑分主室、東西側室、后室、門前附屬建筑四部分。主室居中心,是一座長方形的大廳,東西中軸線長十六米,南北中軸線寬八米,室內居住面積一百三十一平方米。正面設三門,八柱九間,大門向南,開在中間第五間,東西兩邊各有側門通向側室,北邊是后室,主室內對門道處,設直徑二點六米的圓形大灶臺,主室周圍保存著用黃土夯成的斷墻殘壁。整個大廳地面外觀極像現代水泥地面料,平整光潔,用鐵器叩擊,發出與叩擊現代混凝土面相同的清脆聲。這座大型的建筑,已不是原始居民的普通住室,而是氏族或部落聯盟進行公共活動的場所。這座大型建筑所具有的奇數開間,正面設門,建筑物呈長方形,以長度的一方為正面,左右對稱,前后呼應,木架承重,墻壁僅起隔斷作用,表現出后世延續幾千年中國木結構建筑的傳統特點(參看張忠尚等《大地灣遺址與中國古代文化》)。它充分說明原始社會已產生建筑藝術,它是中國宮殿式建筑的雛型和先驅,對探索中國古代建筑的源淵,對認識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形成,均提供了重要線索。
②彩陶。大地灣遺址的彩陶是中國以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彩陶之一。陶器的發明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主要內容,陶器的產生,使原始人的生產與生活有了極大的改善。陶器種類多,形制各異,有圜底盆、小口瓶、口缽、三足缽、三足罐、尖底瓶、條形盤、深腹罐等首次發現的仰韶文化器型。還有大量的彩陶制品,繪畫圖案多,呈棕色或紫褐色。早期的以變體魚紋和斜三角夾平行線紋圖案為主;中期的以半圓紋、變體魚和鳥相結合的花紋為主;晚期的以變體蛙紋、二方連續旋紋為主;這些形成了大地灣遺址彩陶的特點。在陶器中,還有幾件全國罕見的彩陶器,第一件是圜底魚紋彩陶盆,制作正規,圖案精美,筆法流暢;第二件是人頭形器口彩陶瓶,造型獨特,瓶口酷似一人頭,五官清秀,面呈鴨蛋形,雙耳有穿孔,理著短發;第三件是四虎護魚紋壺,腹部一側繪二虎凝目對峙,另一側繪二虎仔相互躍起嬉鬧,生動有趣,動態感強。這不僅是陶器中的精品,而且是優美的繪畫藝術品,這類原始繪畫,全國僅三兩件,而作為虎畫則是迄今發現最早的。
③地畫。在秦安大地灣一處仰韶文化編號為F411的房屋遺址內,發現了一幅用炭黑繪制的地畫。地畫長約1.2米,寬約1.1米。地畫正中繪有直立人像三人,中間一人較高大,可能為一男性,左側一人較低,頭近圓形,細腰,胸部突出乳峰狀,明顯地表現為女性,右側人像已不明顯。直立人像均下腿交叉,似走動的形象,人像前繪有一長方形框架,如棺材式樣,棺中繪有兩人前后俯臥的形象,棺木前面繪有一反“丁”字形圖案。對地畫的意義,目前說法不一。一說是一幅氏族家庭對祖神崇拜的偶像;另一說則認為是當時人們施行巫術儀式的真實記錄。原始人一般都有巫術,用白色彩繪的稱白巫術,一般是祈求豐收,人身平安,又稱為善意巫術;用黑色彩繪的“黑巫術”,一般是謀害、驅邪,又稱為惡意巫術。大地灣這幅地畫是用黑炭繪成,應解釋為“黑巫術”。它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據測定,地畫距今約五千年的歷史,在新石器時代中是罕見的。這幅地畫是迄今所知我國最早而且保存完整的繪畫作品,對研究中國繪畫的起源和原始社會的繪畫藝術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④灰坑。大地灣遺址仰韶文化早期的灰坑淺小,晚期較寬大,成圓口鍋底形或大袋形,有的可當作儲藏物品用的窯穴。坑內包含物較豐富,除出土的木炭、紅燒土塊外,還有殘破和完整的陶、石片和一部分陶器、石刀、骨錐等。晚期的灰坑中還堆放大量豬骨,以及鹿、羚羊和小型齒類動物的獸骨,還有河蚌的殘殼片等。灰坑和窯穴建造形制由小到大的變化,以及大型陶甕、缸、罐等貯藏器的出現,反映了仰韶文化晚期定居農業的發展和產品的增多。豬骨的普遍發現,反映了飼養業的興起,其他獸骨說明狩獵經濟仍是當時的一種輔助經濟。
⑤墓葬。大地灣遺址的墓葬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有單人仰身直肢葬、雙人仰身直肢合葬,單人二次葬和甕棺葬等幾種葬式。一般均有隨葬品,少數墓沒有隨葬品。殉葬器物組合基本上是環底缽、彩陶盆、陶罐、壺、瓶等,陶器數目一般是六到八件不等。據考古學者鑒定,死者是男女分別埋葬的,二次葬有仰身曲肢和直肢葬式,甕棺葬與半坡發現的小孩甕棺葬類似,合葬基本為母子葬及成年同性雙人合葬,沒有發現成年雙人男女合葬墓。
根據大地灣遺址出土的遺物來分析,可見婦女在氏族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她們是維系氏族生存和繁衍的重要紐帶,受到人們的尊重。大地灣遺址的仰韶文化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是母系氏族社會。
從秦安大地灣一期及仰韶早、中、晚期文化,可以證明我國新石器文化的起源不是一元的,無論黃河流域或長江流域都存在著文化類型不同的遺存。這種不同的遺存,表明它們有著不同的來源和發展過程,它們的差異是由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時代的早晚而產生的。雖然文化的來源和發展不同,但它們之間卻不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所以它們既有共性,也有個性。正如夏鼐先生在《碳14測定和中國史前考古學》一文中所指出的:“當時各種文化在祖國大地上爭妍競秀,而且常常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交織成一幅光彩陸離的瑰麗景象,而且為后來的獨特燦爛的中國文化打下了基礎。”
上一篇:江西文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江西文壇群星巡禮·文章人品,相映生輝:江西文壇第一位巨匠陶淵明
下一篇:滇云文化·史學·早期滇云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