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兵敗泓水
齊國內亂,春秋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去世,各國諸侯頓時失去了帶頭人,成為一盤散沙。晉、秦也有各自的內部矛盾,暫時無力過問中原。這樣,長期以來受齊桓公遏制的南方強國——楚國,就企圖乘機進入中原,威逼江淮。素為中原列國認為是另一個文明的楚國的北進,引起中原諸小國的忐忑不安,于是一貫自我標榜仁義的宋襄公,就想趁勢崛起成為新一代霸主,承擔起抵抗楚國入侵的重任。
▲宋襄公出征圖
宋襄公的想法不是幻想,因為他有三項優勢。
第一,宋國爵位最高,而且地處中原。商朝被滅的時候,遵循“興滅繼絕”的傳統,周武王就封殷商大貴族于商朝故地,建立宋國,都城為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西南)。宋國的地位比較特殊,是周的“客人”而不是下屬。在所有的諸侯國中,只有宋、魯是公國,而且宋這個公國有著完整的殷商文化繼承。在一切看出身的春秋時代,宋襄公有著極大的優勢。
第二,就是宋襄公個人的名聲極好。宋襄公茲甫的父親宋桓公病重。按照當時的嫡長子繼承制,茲甫本應是繼位之人,可是茲甫在父親面前懇求,要把太子之位讓賢于庶兄目夷,還說:“目夷年齡比我大,而且忠義、仁義,請立目夷為國君吧?!庇谑?,宋桓公把茲甫的想法講給目夷聽,目夷聽后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說:“能夠把國家讓給我,這不是最大的仁嗎?我再仁,也趕不上弟弟啊!況且廢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為了躲避弟弟的讓賢,目夷逃到了衛國。這個事件傳出去后,宋襄公的名聲便傳遍整個諸夏。
第三,有平定齊國內亂的功勞。上節中說到,齊國內亂。新上臺的齊國君是在宋襄公大力支持下,登上國君位置的。并不是每個貴族都像晉惠公一樣沒有節操,新任齊國君就回報宋襄公,支持他的稱霸事業。
再加上宋襄公也是個政治能手,在其領導下宋的國力有所增長,而且宋直接面對楚國的入侵,也不得不反抗,所以宋襄公的霸業開始了。
拋去表面,從深層來說,宋國的國力遠遠不逮楚國,宋襄公這種不自量力的做法,造成宋、楚間矛盾的高度激化,楚國對當年的齊桓公是無可奈何的,但這時對付宋襄公卻是游刃有余,所以它選擇拿宋襄公開刀。
這樣,泓水之戰爆發了。
公元前639年(周襄王十三年)春,宋、齊、楚三國君主會于齊,在宋襄公的強烈要求下,三國同意于同年秋在宋國召開諸侯大會。同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約楚成王以及陳國、蔡國、鄭國、許國、曹國之君在盂(今河南省睢縣西北)會盟,齊國和魯國借故未到——他們的意思是我可以暗地里尊敬你,但是明面上魯、齊不比宋弱,是不會做宋的“小弟”的。宋襄公輕車簡從赴會,以爭取與會諸侯的信任,結果在會場上遭到楚成王的突襲被擒。楚成王隨即帶著俘虜宋襄公,進攻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宋軍堅守,數月未下。
和秦穆公抓住晉惠公一樣,楚成王也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在魯國君的調停下,同年冬釋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遭此奇恥大辱,一心想要報仇雪恨,他痛恨楚成王的不守信義,更憤慨其他諸侯國見風使舵,唯強是從。他自知軍力非楚國之匹,暫時不敢主動去惹犯它;而是先把矛頭指向臣服于楚的鄭國,決定興師討伐,來挽回自己曾為楚囚俘的面子。
大司馬公孫固和公子目夷(宋襄公想要讓位的庶兄)都認為攻打鄭國會引起楚國出兵干涉,勸阻宋襄公不要招惹楚人的攻擊??墒撬蜗骞珔s振振有詞為這一行動進行辯護:“如果上天不嫌棄我,我說不定還能恢復祖上殷商的豐功偉績呢。”宋襄公執意伐鄭。
鄭文公聽說宋國軍大舉來攻,不敢怠慢,立即求救于楚。楚成王果然迅速起兵伐宋救鄭。宋襄公得到這個消息,才知道捅了馬蜂窩,不得已急忙從鄭國撤軍。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十月底,宋軍經過長途跋涉,回到了出發地。
這時楚軍仍在陳國境內向宋國挺進途中。宋襄公為阻擊楚軍于邊境地區,屯軍泓水(渦河的支流,經今河南商丘、柘城間東南流)以北,以等待楚軍的到來。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十一月初一,楚軍進至泓水南岸,并開始渡河,這時宋軍已布列好陣勢。宋大司馬公孫固鑒于楚強宋弱,宋軍已占有先機之利的情況,建議宋襄公把握戰機,對楚軍半渡而擊。
大司馬公孫固說:“彼眾我寡,可半渡而擊”。軍事“小白”宋襄公拒不同意,說仁義之師“不推人于險,不迫人于阨”。
這樣,楚軍得以全部順利渡過泓水,在河北岸布列陣勢。
那個時代軍隊列陣需要大量的時間,所以這時公孫固又奉勸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未畢、行列未定之際發動攻擊,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他的理由是:“這不是宋、楚之間的私怨,而是華夏和蠻夷的較量,必須堂堂正正作戰?!?/p>
等到楚軍布陣完畢,一切準備就緒之后,宋襄公這才擊鼓向楚軍進攻??墒牵@時一切都已經晚了,弱小的宋軍哪里是強大楚師的對手,一陣廝殺后,宋軍受到重創,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傷,其精銳的衛隊也全部為楚軍所殲滅。只是在公孫固等人的拼死掩護下,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圍,狼狽逃回宋國。
泓水之戰就這樣以楚勝宋敗降下帷幕。
戰后國人皆怨襄公指揮不當,但宋襄公并未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向臣民辯解說:“古之為軍,臨大事不忘大禮”“君子不重傷(不再次傷害受傷的敵人)、不擒二毛(不捉拿頭發花白的敵軍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敵人于險隘中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的敵人)”,認為自己遵守古訓行事并無不當。公元前637年(周襄王十五年)五月,宋襄公因為傷口感染而死。
宋襄公一死,國力遭到重創的宋徹底淪落為二流國家,而領導中原各國抗擊楚國的重任就落到了晉文公身上。
知識點思考 為什么都是秋天舉行盟會?
春秋時代,所有的士兵都是農夫,只有中、高級將領才是貴族,是職業軍人。這些士兵們在春天播種,夏天收獲,秋、冬季為國君服役。而且春秋時代戰爭節奏緩慢,一般是第一年確定好作戰,然后春天發布召集令,直到秋天才能聚集軍隊。盟會往往和軍事行動伴生,所以盟會也都在秋天舉行了。
上一篇:安定王室-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宋鄭兩國的不同遭遇-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