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迦丘生平簡介,卜迦丘歷史評價,卜迦丘怎么死的?
喬萬尼·卜迦丘(GiovanniBoccaccio,1313—1375),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先驅,與但丁、彼脫拉克并稱為文藝復興時代的三大文豪。
卜迦丘出身于意大利佛羅倫薩富商家庭。1313年生于法國巴黎,從小失去母親。父親續娶后,他被接回佛羅倫薩,在毫無溫暖的家庭中度過了童年。
卜迦丘小時候受過良好教育。在當時頗為有名的啟蒙老師喬萬尼·達·斯特拉得的薰陶下,從小立志作詩。七歲時,就被小伙伴們稱呼為“詩人”。1328年,嚴厲的父親把他送到一個商人那兒去學生意。六年時間他白白浪費了。后來,父親又把他送到那不勒斯學習法律,希望他獲得律師職位。可是,枯燥無味的宗教法,跟經商一樣,引不起卜迦丘的絲毫興趣。卜迦丘自述道:“我又白費了六年左右的光陰。我討厭極了這功課。先生的教導,父親的命令,乃至朋友們的規勸,都不能使我安心向學,因為我好詩是克制不了的。”
盡管如此,那不勒斯這段生活,畢竟對卜迦丘的成長留下深刻影響。
當時,那不勒斯宮廷比較開明,在國王周圍聚集著一批著名學者,有些還通曉希臘文。卜迦丘獲得了進入那不勒斯宮廷的機會,接觸到宮廷和貴族騎士生活,接觸到最初的人文主義者,開始熟讀了古代羅馬詩人維吉爾、奧維德和西塞羅的作品,擴大了文化方面的見識。這些對他人文主義思想的成長和進一步堅定作詩的決心,起了顯著作用。據說,他曾站在維吉爾的墳墓前,發誓獻身于詩的創作。這時,他開始摹仿當時盛行的雕琢堆砌的文體寫作大量詩文,從古代希臘羅馬傳說中取材,歌頌人間的愛情和歡樂,表現出了新的人文主義的觀點。
在那不勒斯,卜迦丘愛上了那不勒斯王的私生女兒瑪麗亞。這一段浪漫生活,在他的一些創作中,留下深刻痕跡。在為瑪麗亞寫作的詩文中,卜迦丘把她化名為“菲亞美達”。
1340年,卜迦丘被父親召回佛羅倫薩,在父親身邊料理家事。此時,他思念瑪麗亞之情甚切。為解脫離愁,卜迦丘寫了三部作品:半詩半散文的傳奇《愛米多》、詩歌《似真似幻的愛情》和散文故事《可愛的菲亞美達》。這些作品擺脫了浮華的風格,崇尚現實,不再假托神意,開始富有現實生活氣息。特別是在《可愛的菲亞美達》中,他追敘了初遇瑪麗亞一見鐘情和以后熱戀的情景。現實主義思想的逐漸增長,為他創作上成熟期的到來作好了準備。
1344年,卜迦丘再到那不勒斯。那時,正值喬凡娜女王當位。她年青、美貌,又喜歡詩。卜迦丘受到了她的歡迎,常被邀請在她身邊講故事。
1349年,卜迦丘因父喪回到佛羅倫薩。他的后半生就是在這里度過的。這一年,他會晤了意大利文藝復興另一先驅彼脫拉克,卜迦丘比彼脫拉克小九歲,是彼脫拉克的狂熱崇拜者,但從對文藝復興的影響來說,他們兩人共同奠定了人文主義的基礎。1351年,佛羅倫薩當局匯集著名學者到新成立的佛羅倫薩大學講學,卜迦丘竭力推薦彼脫拉克。不久,卜迦丘代表政府親自到帕度亞邀請被放逐的彼脫拉克返回佛羅倫薩。兩人的友誼從而更加堅固。
卜迦丘在政治上,擁護城市共和,反對封建專制。還在1341年,他被父親召回佛羅倫薩時,城里正展開著尖銳激烈的政治斗爭,封建貴族勾結資產階級少數上層人物,反對商人和手工業者擁護的共和政體,在1342年建立了封建君主政權。1343年,共和主義者攻占了王宮,封建君主被迫離開城市,佛羅倫薩恢復了共和政體。卜迦丘熱情歡呼這次勝利,稱贊佛羅倫薩“使那批出身高貴的狼——反復無常而又傲慢的高級貴族受到了人民法律的管轄。”卜迦丘還以佛羅倫薩公民的身份,加入了一個行會,積極參加了這個城市的政治活動。他多次受城邦的委托,在意大利各城邦,在法國各地,跟各國的君主或羅馬教皇辦交涉。但是,卜迦丘對下層群眾的行動是不信任的,把他們看作一群“沒有知識的賤民”。
1348—1353年,卜迦丘寫作了他最為著名的短篇小說集《十日談》。小說敘述10個男女青年為躲避瘟疫,在佛羅倫薩郊區的一座別墅里住了14天。在其中10天中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總共講了100個故事,所以叫做《十日談》。故事多半以愛情和聰明機智的情節為主題,塑造了許多不同職業,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物形象,藝術地再現了十四世紀意大利廣闊的現實生活。在這部不朽的巨著里,卜迦丘以幽默潑辣的筆調,勇敢地批判黑暗、腐敗和虛偽的基督教會及其所提倡的以經院哲學為基礎、以禁欲主義為中心的世界觀,主張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從神學的枷鎖和封建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在《十日談》里,基督教會所作的種種丑行穢跡,被痛快淋漓地揭露,受到無情的鞭撻。籠罩在教會頭上的靈光泯滅了,教會“神圣”的紗幕揭開了,使人們看到了一向被人頂禮膜拜的上帝的仆人們,原來是一群寄生的蛆蟲。作者說:“我親眼看見過成千個神父都是些色中餓鬼,他們調戲、勾引民間的婦女,這還不算,竟然還要誘奸那修道女;而正是這班人在禮拜堂的講壇上聲色俱厲地譴責這種行為。”
卜迦丘認為宇宙的主宰不是神而是人,人是自然的創造物,是血肉之軀,人生的目的不是死后的“永生”,而是現世的享樂。這種人的權利禁欲主義是阻擋不住的。因此,作者在《十日談》里寫了許多關于僧侶和修女們觸犯教規、享受塵世歡樂的故事。恩格斯在《德國農民戰爭》中指出:“為什么城市異教要如此激烈地反對教會戒律例如禁止娶妻令呢?此中道理沒有人比卜迦丘透露得更清楚了。”①
在《十日談》里,卜迦丘往往借“戀愛”事件,反對封建買賣婚姻,維護婦女的權利,提倡個性解放,宣揚人類平等的原則。第四天的第一個故事就是一篇正面的宣言。當貴族唐克烈大罵他女兒綺思夢達私訂終身的行為時,綺思夢達辯護說:“你方才把我痛罵一頓,聽你的口氣,我締結了一段私情,罪過還輕;只是千不該萬不該去跟一個低三下四的男人發生關系,倒好象我要是找一個王孫公子來做情夫,那你就不會生我的氣了。這完全是沒有道理的世俗成見。這你可不該責備我,只能去埋怨那命運之神,為什么他老是讓那些庸俗無能之輩竊踞著顯赫尊榮的高位,把那些人間英杰反而埋沒在草莽里。……請你看看滿朝的貴人,打量一下他們的品德、他們的舉止、他們的行為,然后再看看紀斯卡多又是怎樣;只要你不存偏見,下一個判斷,那么你準會承認,最高貴的是他,而你那班朝貴都只是鄙夫而已。”
總之,《十日談》典型地代表了早期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特征,代表了當時處在巨大變革中的先進思想傾向。它勇敢地吹響了戰斗的號角,樹起了一面反封建、反教會的鮮明旗幟。《十日談》是在中世紀晚期文藝復興思潮興起時怒放出來的一朵奇葩。《十日談》反對禁欲主義和僧侶等神職人員的特權,歌頌個性自由,為后期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作家、思想家,乃至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思想家提供了精神源泉和創作先例。
卜迦丘在寫作《十日談》的過程中,遭到了教會的攻擊、威脅、誘勸,甚至一度動搖,但他堅持戰斗,終于用幾年功夫,完成了這部杰作。
《十日談》中也包含很多消極的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是作者不遺余力地歌頌資產階級個人主義,宣揚放縱情欲。有的描寫流于低級庸俗。
1354—1355年,卜迦丘寫作了他最后一部文藝作品、短篇小說《大鴉》。無論它的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性,都比《十日談》遜色得多。此后,他作為一個學者,轉向學術研究工作。
卜迦丘一生十分崇拜但丁,注釋過但丁的名作《神曲》,曾任佛羅倫薩大學“神曲”講座教師。他的《但丁傳》是用意大利文撰寫的,說明他并不主張過于迷戀古典文化。《但丁傳》主要論證但丁的詩歌,未涉及但丁的政治觀點。
卜迦丘是第一個認識希臘文的人文主義者。他一生酷愛研究希臘文學,花了大量金錢,收藏古代希臘羅馬的藝術品,并且手抄了許多名貴的古書。他花了近20年的勞動,寫出了巨著《神譜》。用許多古代希臘、羅馬和中世紀的史料,敘述了神和英雄們的神話,以及它們的起源和家世,力圖揭示神話的現實基礎。
《但丁傳》和《神譜》反映了卜迦丘的文藝觀點。他主張創作要反映現實生活,強調文學的巨大作用。他說:“虛構故事的美能吸引哲學證明和辭令說服所不能吸引的聽眾”;它“能夠武裝君王們,把他們導向戰爭,……它還能夠摹寫天空、大陸和海洋,……描繪人類性格的不同方面,喚起懶人,激發蠢徒,約束莽漢,說服罪犯,……”
卜迦丘的《但丁傳》和《神譜》在擴大文藝復興的影響上有一定意義。
卜迦丘還寫過政論《論著名的女人》,反對中世紀把女人稱作下等人和女人有罪的觀念。
卜迦丘如同但丁、彼脫拉克也是新舊時代交替的代表人物,與他們有相同的缺點。他一方面熱烈地歌頌新的、世俗的生活方式,同時又不可能完全擺脫舊事物的影響,因此新舊的矛盾就使他苦惱、惶惑和動搖。卜迦丘在晚年時,當具有保守思想的人說他選擇的道路是一條罪惡的道路,他的著作是違反上帝的心意的時候,他驚惶了,懷疑了。1362年,正是在懷疑和心慌意亂時刻,一個狂熱的僧侶找到他,指責他的作品是“邪道的著作”。卜迦丘更加動搖了,他想燒掉包括《十日談》在內的所有著作。幸經好友彼脫拉克的及時發覺和勸阻,他才放棄了這個意圖。
1373年,卜迦丘已經患病多時,但他還答應了佛羅倫薩大學的聘請,擔任“《神曲》研究”的講座。1373年10月23日,因身體不支,作了最后一次講演。第二年,彼脫拉克的死訊傳來,給他莫大打擊,從此病勢加重,于1375年12月21日死于離佛羅倫薩20英里的小鎮拆塔爾多。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636.html
上一篇:卜尼法斯八世生平簡介,卜尼法斯八世歷史評價,卜尼法斯八世怎么死的?
下一篇:多列士生平簡介,多列士歷史評價,多列士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