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涎”的來歷
從前,臨江地方有一個獵人,有一次打獵歸來,捉回來一只小麋鹿。這小麋鹿活潑可愛,獵人十分喜歡。
獵人家里養的幾只大獵狗,看見這只小麋鹿以后,都貪婪得流起了口水。它們搖著尾巴,直奔向那只小麋鹿。它們想撲上去,好美美地飽餐一頓。
獵人一看,非常生氣,他趕忙取出鞭子抽打著獵狗,以保護小麋鹿。
為了讓小麋鹿不受狗的欺侮,主人多次對狗進行了訓練,并有意識地把麋鹿放在幾只狗中間,一邊觀察,一邊訓練,讓麋鹿與狗接近。一段時間過后,獵狗不再欺侮麋鹿,它們能在一起追逐玩耍了。
幾年以后,小麋鹿長大了,忘記自己是一只麋鹿了,而且認為狗類是自己的朋友,不會傷害自己。其實,獵狗只是害怕主人的皮鞭罷了,它們看著麋鹿總是情不自禁地要舔舔自己的舌頭,暗暗地流著口水。
有一次,這只麋鹿跑出了家門,來到了大路上,正巧路旁有一群野狗在追逐嬉鬧。麋鹿一看,非常高興,也忙加入這群野狗之中,自以為這些狗也會歡迎它、尊重它。
可麋鹿萬萬沒有料到的是,這群嬉鬧的野狗,見它來了,都停止了追逐,它們的目光都對準了麋鹿,都張著那流著口水的大嘴,一齊撲向麋鹿。頓時,只聽得一聲凄厲的慘叫,那麋鹿就被這群野狗撕成了幾塊,很快就被吃掉了。
這是一個寓言故事,故事中的“垂涎”二字后來成了一個常用的詞語。“垂”是往下的意思,“涎”,是口水。“垂涎”本義是因想吃而流口水。如:垂涎三尺,垂涎欲滴等。現在引申開來,比喻看見其他好的東西,自己很想得到它,不一定僅指食物,是一個貶義詞。
上一篇:“器重”的由來
下一篇:“復辟”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