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戶縣·草堂寺》陜西名勝簡介
在戶縣東南境圭峰山之北,距西安市35公里。草堂寺創建于東晉,距今1500多年歷史,原是后秦逍遙園的組成部分。后秦姚興弘始三年(東晉安帝司馬德宗隆安五年,401年)姚興迎印度僧人鳩摩羅什來華,在逍遙園講說佛經。鳩摩羅什和弟子僧肇等800余人翻譯梵文經典97部、425卷,是中文翻譯佛經最早之人,并在此寺創立新佛派三論宗和成實宗,遠道而來聽經者達5000人之多。他圓寂于弘始十五年(東晉安帝義熙九年,413年),建靈塔一座。俗名八寶玉石塔,正名是姚秦三藏法帥鳩摩羅什之舍利塔,塔高2.33米,八面12層,微須彌山象,形式奇特,浮雕3層云臺,蔓草,圓珠頂,陰刻佛像,精美絕倫,有塔亭以護,乃千余年來珍貴名勝文物。
據《長安志》記載,后秦第二位皇帝姚興常于逍遙園引諸沙門聽蕃僧鳩摩羅什演講佛經,起逍遙宮殿,左右有樓閣高百尺,相去40尺,以麻繩大一圍,兩頭各拴樓上,會日令二人各從上行過,以為佛神相遇。
鳩摩羅什(344—413年),意譯童壽,于東晉康帝司馬岳建元二年(344年)生于龜茲,父親名羅炎,是印度人,母親是龜茲人。龜茲,是今新疆庫車地。7歲出家,初學小乘,后學大乘,尤善般若,精通多種語言,也精通漢語漢文,并通天文、算數。自弘始三年到逍遙園后,譯出了《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妙法蓮華經》、《維摩詰所說經》、《阿彌陀經》、《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對中外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作用。他的弟子道生、僧肇、道融、僧叡,當時稱為“四圣”,而鳩摩羅什本人與真諦、玄奘并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日本的“日蓮宗”亦視鳩摩羅什為始祖、草堂寺為祖庭,近年在此寺舉行了他的開光法會和他的法像奉安揭幕儀式。過了400余年,草堂寺又因高僧宗密的傳教而再度興盛。宗密死后,建墓塔于圭峰,唐宣宗李忱追謚他為定慧禪師。今寺內殿前右面存有圭峰定慧禪師傳法碑1座,并立碑亭保護,碑立于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為唐之宰相、大書法家裴休撰文并丹書,由大書法家柳公權篆額,書法秀逸,端楷健勁,為研究書法者所重視。
草堂寺也是一處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考據地,這里白楊高聳,垂柳窈窕,松柏森森,翠竹拂拂,殿宇宏偉,亭閣玲瓏,古色古香,悄然幽邃。寺南有圭峰,又名尖山,狀如古代圭玉;寺東有紫閣、大頂、凌云、羅漢諸峰,突兀峻拔;寺東南3里許有戶縣著名的高冠瀑布,總之,周圍風景優美,環境清幽,寺廟居中,甚為雅致。寺內西北隅有煙霧井,每當春寒之交,井內升騰一股紫氣,繚繞直奔圭峰山巔,漂蕩吻接長安大雁塔之巔,因之有“草堂煙霧”相傳之佳話,為長安八景之一。還可能是草堂寺當時香煙茂盛,火炮連天,連日不斷,形成整個草堂寺的上空煙霧彌漫,也因而有“草堂煙霧”之說。
唐代以后,草堂寺漸趨荒蕪頹廢。解放后,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三次修繕草堂寺,四周以磚墻圍護,前圍墻以朱紅為色,大殿翻新,雕梁畫棟。殿院之前,左有鐘樓,內有大鐘一口;右有鼓樓,現改為圭峰定慧禪師傳法碑亭。草堂煙霧井上,新建八角井亭,朱紅柱子,重檐桃角,井邊設有靠椅供坐,是賞心悅目之處。寺二門之內的走廊,壁間鑲嵌今古碑石20多方,記述了草堂寺的盛衰歷史和今古游人之觀感。整個大殿、僧房、鐘樓、碑亭、塔龕、井亭,面目全新,使古寺重返青春。并于1978年對外開放,僅開放后的第一年就有13個國家的外賓和大批國內游人游覽參觀。1984年草堂寺全部交由寺僧自己管理。
定慧禪師傳法碑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草堂寺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咸陽·興平·茂陵》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漢中·略陽縣·藥水巖》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