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遇三余讀書
董遇,字季直,三國時期著名學者。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陜西關中地區又連年大旱,粒米難收。天災人禍給關中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苦難,出現了“白骨蔽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景象。無法生存的老百姓,只好背井離鄉,四處逃亡。
董遇兄弟倆也隨著難民流亡,從陜西逃難出來,投奔一個姓段的朋友。
朋友住的城中山巒疊嶂,兄弟倆為了生存,每天上山打柴,忍饑挨餓,直到中午把柴賣掉,才換些糧食維持生活。
兄弟倆為人誠實肯干,每天砍柴賣柴,生活倒還過得去。董遇喜歡讀書,砍柴時也帶著書本,一有空閑,就聚精會神地誦讀。他的哥哥很不理解,說道:“又累又餓,讀書能填飽肚子嗎?不如好好歇歇,省點勁多砍一些柴吧!”
董遇渾然不覺,依然認真地讀手中的書,晚上回家之后,他也常讀書至深夜。陰雨天不能上山打柴,他更是手不釋卷。如此日復一日,持之以恒,董遇的知識愈加豐富,《老子》、《左傳》都很精通,還根據心得,寫出了《朱墨別異》一書。
董遇取得一定成就之后,也漸漸有了名氣,很多人來登門求教,他總是告訴來者:“用心讀書吧!讀上百遍再說。”來者聽了如此回答,以為他不肯指教,難免失望。這時,董遇又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無論什么書,讀得多了,一邊讀一邊揣摩,總會理解其中的含義,若這樣還有不懂的地方,再求教于別人也不遲啊!”
很多求教者聽了這番話,都認為很有道理,但卻苦于自己沒有太多時間讀書。董遇聽了,搖搖頭,問道:“為什么不利用‘三余’時間呢?”
求教者不知“三余”為何意,董遇只好進一步解釋道:“‘余’就是指空閑的時間。冬季冰天雪地,無法勞作,這是一年四季中的空閑;夜晚,更深人靜之時,這是一天中的空閑;陰雨連綿的天氣,不能上山砍柴,更是難得的空閑啊!這三種空余時間,就是‘三余’,好好利用起來,不就有讀書的時間了嗎?”
董遇生活在兵荒馬亂的時代,生活窘迫,就是利用“三余”時間,刻苦鉆研,勤奮學習,才獲取了大量的知識,最終成為三國時的著名學者。
◆讀書要認真,達到其義自現。置身學校,有的同學似乎沒有“三余”時間。其實,在空閑時間擠一擠,讀書的時間總會有的。
上一篇:葛洪抄書
下一篇:蒲松齡寫《聊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