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鼓風煉鐵
戰國時,在冶煉中使用了用皮作的“橐龠”(tuoyue)鼓風,使冶煉時的溫度提高很多。這是冶煉史上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發明,對鐵的冶煉意義更大。使用“橐龠”后可大大提高煉鐵的效率和質量。在戰國時采用的人力壓動的皮風囊基礎上,漢代出現了用馬、牛帶動的皮風囊。東漢初年,河南南陽太守杜詩發明了水力鼓風囊——水排。它“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后漢書·杜詩傳》)。這個發明比歐洲早1200多年。水力鼓風加大風量,提高風壓,增強風力在爐里的穿透能力,既提高冶煉強度,又可以擴大爐缸,加高爐身,增大有效容積,大大增加生產,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至宋代,皮風囊為活門式木風扇所代替。明代,木風扇又為活塞式木風箱所代替。鼓風設備的改進,提高了冶煉時的爐溫,有利于冶煉產量的增長和冶煉質量的提高。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舞蹈文化·鼓子秧歌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外交文化·“中國皇后號”首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