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華民族優秀倫理道德的精髓
1.孝是做人的基本出發點
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優秀思想傳統文化,都把孝視為一切道德修養的基本出發點,一般說來,孝是中國人善待父母的倫理道德與行為規范的總稱。《周易》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古人把善事父母作為子女盡孝的義務。今天,只要在生活上能給年老的父母必要的贍養,就算是基本盡孝了,但孔子認為做到這點還是不夠的,他批評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當今虐待遺棄打罵甚至弒殺其親者,也不是什么奇聞。孝的基本要求是生活上贍養,最高境界是尊親。孟子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萬章上》)曾子也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祭義》)他指出,孝有三個層次和要求:基本是養,即養其身,侍其病;再就是一生不做使父母蒙受恥辱的事;最高境界是尊敬父母。
人之所以要孝敬父母,這是由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決定的。孝這一倫理道德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對祖先的崇敬和自身的延續發展的共識。人最先接受的是父母的養育、關愛和教誨,由此產生對父母的感激敬愛之情,父母的愛和子女的孝都是崇高的和純真的。《詩經》中有不少歌頌人們對父母的感激敬愛之情,《蓼莪》中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人為父母所生、所養、所教,當父母年老體衰無生存能力時,子女應無條件的養之、親之、敬之,否則人就不能稱其為人。所以,孝是做人的基本出發點。
2.孝是中華民族優秀思想文化傳統的重要內容
孝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文化傳統的重要內容,從古至今,幾乎一切道德規范都是孝的要求和具體體現。孝不僅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先秦各家都倡導孝道。儒家認為“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第七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以下只注明章次), “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同上,第一章)。儒家把孝看作是人的道德品行的基本出發點和最高境界,對人的教育應從孝的道德教育開始。
墨子提倡人人互愛,他認為孝就是敬親、和家、愛國、愛民,他說:“為人君必惠,為人臣必忠,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孝,為人兄必友,為人弟必悌。”(《墨子·兼愛下》)孝不僅是個人的道德品行問題,也是關系到家庭親愛和睦、人際關系和諧、國家興衰、社會穩定健康發展的問題。韓非要求子女對父母“家貧則富之,父苦則樂之”。“今有賢子而不為父,則父之處家也苦”, “人生必事君養親”(《韓非子·忠孝》)。蘇秦說:“孝子親也,愛之以心,事之以財。”(《戰國策·楚策》)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物質贍養和精神贍養。“民之本曰孝,其行曰養,養可能也,敬為難。”“孝行其身,無遺父母惡名。”(《呂氏春秋·孝行覽》)人們對父母養其身容易,敬親就比較難了,尤其是無留父母惡名,這在今天,更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古人提倡孝親敬老,但并非主張子女對父母絕對盲目從命,尤其是當父母去做危害國家和社會的惡事時,子女不可以不聞不問,不加勸止,甚至與之合流。孝必須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的文明進步和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大眾的利益。荀子提出的君臣父子關系原則是:“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荀子·子道》)墨子明確指出:“孝,利親也,萬民之大利也。”(《墨子·兼愛下》)曾子問孔子:“子從父令可謂孝乎?”孔子說:這是什么話!并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不爭于父。”盡孝絕不是一種損公利私的行為,不能為了所謂的盡孝而去危害社會利益,因此,絕對“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孝經》第十五)?可以說,從先秦以來,孝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崇高道德觀念和人們的社會行為規范,并隨歷史的發展而逐漸豐富完善而深入人心,形成中華民族的共同心理道德理念。隨著現代文明建設實踐的需要,孝愛不斷豐富發展,必將放射出新的光芒。
3.孝的社會歷史作用
孝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穩定發展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我國歷來十分重視孝的教育,甚至認為教育應從孝親開始。《孝經》開篇就指出孝是:“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教從孝開始。孔子說他一生“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儒家的主要經典之一《孝經》,全面敘述了自天子以至庶人,人人都要行孝道,從孝親開始,進而友愛兄弟,夫妻敬愛,和睦家庭,服務國家,奉獻社會,愛人助人,形成以孝為核心的全面道德規范,最終達到天下大治的目標。《呂氏春秋》評價孝的社會作用時指出:“凡為天下治國家,必務本而后末……務本莫貴乎孝……夫執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而天下從者,其為孝也。”歷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提倡孝道,將其作為教育規范的人際關系和治國要道。
漢文帝提出對研究《孝經》有成就并身體力行者,給予獎勵,將《孝經》作為官吏、太子、諸王、百姓進行教育的重要教材。選拔官吏,推薦孝廉,都要考察其孝的品行,規定各級學校必須講授《孝經》,孝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普遍道德規范,甚至有人提出:“唯讀《孝經》一卷,足可立身治國。”(《隋書·林何妥傳》)唐朝李淵指出:“士有百行,孝敬為先。”李世明親自去太學聽孔穎達講授《孝經》,李隆基兩次注釋《孝經》,朱元璋評價《孝經》是“大經大法,以垂萬世也”。
我國歷史上的許多少數民族政權在吸取中原優秀文化時,將《孝經》譯為本民族的文字,進行研究,教育青少年。到了近代,由于西方文化的逐漸傳入,多次對舊文化進行批判,批判當然是必要的,但必須是科學的。在一些人信奉金錢就是一切,其他都是微不足道的今天,孝的觀念逐漸淡漠,但是孝在中華民族先進分子和廣大社會階層尤其是勞動人民中是深深地扎了根的。孝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思想道德共識,其基本的積極的方面對建設文明和諧的小康社會,對弘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
上一篇:孔子關于決策的思想
下一篇:孝的家庭社會政治道德的主要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