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與《墨子》
1.墨子其人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姓墨名翟,世稱墨子或子墨子,其出生里籍、生卒年月,因其留存資料甚少,且分散,歷來爭論甚多。據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并孔子時,或曰在其后。”關于墨子的里籍,學者們從《墨子》一書中記述的行蹤看,他周游列國,多是“自魯而往”或“自齊而往見荊王”, “自魯即齊”, “越王迎墨子于魯”等,據此,認為黑子里籍當為魯國。也有學者認為他出生于宋國,后往魯國。據專家們考證,墨子出生于公元前490年,卒于公元前403年,大約活了八十歲。
墨子出身勞動階層,是一位腦力和體力相結合的勞動者,“子墨子南游于楚,見楚獻惠王,獻惠王以老辭,使穆賀見子墨子。子墨子說穆賀,穆賀大說,謂子墨子曰:‘子之言則城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矣,毋乃曰‘賤人之所為’(所謂賤人,即布衣之士),而不用乎?”(《墨子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貴義》,第554頁,以下引文同)墨子自己也說:“翟無君上之事,無耕農之難。”(《貴義》,第559頁)《呂氏春秋·愛類篇》說:墨子見荊王曰:“臣北方之愚人也。”《呂氏春秋·博志篇》,說:“孔、墨、寧越,皆布衣之士也。”
2.關于《墨子》
《墨子》一書的主要內容,包括政治、經濟、哲學、軍事、人才、決策、科技等方面,主要體現在《尚賢》《尚同》《兼愛》《節用》《非攻》《非命》等篇中,有學者認為《親士》《修身》《所染》非墨子所作。在政治、道德、修養方面,墨子提倡兼相愛、交相利、嚴己寬人、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則。推行節儉,反對奢侈厚葬,批判儒家的親親等級、繁禮奢樂、羞于言利等,主張民主政治,反對侵略戰爭。主張集中人民意志,形成統一思想,選賢任能,努力為民興利除害。
經濟方面,墨子主張發展生產,厲行節約,保障民生,提出:“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非樂上》,第298頁)似有不勞動者不得食之意,反對“不與其勞獲其實,已非其有所取之故”(《天志下》,第260頁)。墨子學說,內容廣泛,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其學說的進步性與深刻性,在某些方面超越儒家和其他學派。有學者認為墨子為中華民族樹立起了愛好和平、反對侵略的旗幟。墨子學說中“兼相愛”“交相利”的廣泛利人主義哲學,以及為之身體力行,努力獻身的精神,對剝削階級的利己主義與自私貪婪無疑是有力的挑戰與鞭撻。墨子學說,集中代表了勞動階層的智慧和聰明,其學說思想之豐富、深刻,在歷史上也是少見的,在某些領域已走在當時世界的前列。他是出身于勞動者階層的偉大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和科學家。
墨子學說是諸子百家中的“顯學”,曾經顯赫二百多年,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逐漸衰微。此外,由于墨子學說與歷代統治階級的利益與思想相矛盾,荀子稱之為“役夫之學”(《荀子·王霸》),當然受到歷代剝削階級及其代言人的排斥與非難。但是其中的許多主張和觀點,在許多方面,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上一篇:唐太宗君臣關于“創業與守成孰難”討論的啟示
下一篇:處理領導集團內部關系的原則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