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兵黷武,必致瓦解》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當時軍隊頻繁出征,百姓疲憊,譙周與尚書令陳祗談論這樣下去的利害關系,事后寫下來,稱為 《仇國論》。譙周在論著中指出: “因余之國小,肇建之國大,這兩個國家同時爭奪于世而成為仇敵。因余之國有一個叫高賢卿的人,問伏愚子說: ‘當今國家統一的大事尚未完成,君臣百姓都費盡心力,往古的統一事業中,那些能以弱勝強的事例,他們的策略怎么樣?’伏愚子說:‘我聽說,處于大國地位又無憂患的國君常常會十分懈怠,處于小國地位又存在憂患的國君常常會思考美政; 十分懈怠則將發生動亂,思圖美政則會治理得好,這是常理。因此周文王養育人民,以少勝多滅掉了殷商,勾踐體貼百姓,以弱克強而擊敗吳國,這就是他們的謀略。’ 高賢卿說: ‘以往項羽強大而劉邦弱小,相互戰爭,沒有一天安寧,然而當項羽與劉邦約定劃分鴻溝為國界,各自準備歸回使人民安歇時,張良卻認為人民的意愿已經確定,難得說服他們,隨即率領軍隊追擊項羽,終于使項羽滅亡,難道以弱勝強的例子一定要效法周文王嗎? 肇建之國現在正有患難,我國趁著這個空隙,攻占它的邊境,正是希望增加它的患難而使其滅亡。’ 伏愚子說: ‘殷商和周朝時候,王侯世代尊顯,君臣權位長久堅牢,人民習慣于自己所專心的事務; 根深的難以拔動,據守堅固的難以遷移。在這種條件下,即使是漢高祖劉邦又豈能持劍鞭馬而奪取天下呢? 當秦朝罷黜諸侯、設置郡守之后,人民疲憊于秦朝的勞役,天下土崩瓦解,有時一年改換主人,有時一月變更王公,弄得鳥獸驚駭,不知所從。于是豪強紛爭,國家割裂分離,迅疾強大的獲地多,遲凝后起的被吞并。如今我國和肇建之國都是經歷過承傳國業、改換時代的,既不是秦末民心鼎沸的時代,而是具有戰國時六國并爭割據的形勢,所以可以成為周文王,卻難以成為漢高祖。人民疲勞則預示著騷擾的發生。君主懈怠,人臣兇惡則瓦解的局面將出現。諺語說: “與其依賴幸運去逐取而連連栽倒,不如縝密考慮好以后再行動。”因此聰明人不為著小小利益而轉移目光,不因為似是而非的意念改弦易轍,時機成熟了這才行動,符合了命數這才興起,因此成湯、周武王的軍隊不須經歷第二次戰役就戰勝了敵方,確實是因為關注人民的辛勞而又能明察地審度時機。如果隨心所欲地濫施征伐,就會出現崩潰的局勢,不幸遇上災難,那時即使有明智之士也將不可能謀劃了。至于設計無窮的奇策謀變,在至微處出入自如,能沖破阻擋,跨越山谷,不使用船槳而能渡過盟津,我是愚笨的人,實在不能做到。’”
后來,譙周升任光祿大夫,地位僅次于九卿。譙周雖然不參與政事,但憑著儒學品德受到禮遇,經常有人向他詢問政令得失,他總是依據經典回答,一些后輩和愛鉆研的人也來咨詢疑惑不解的問題。
上一篇:《示弱驕敵,虛張聲勢》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窮奢極欲:吳主大興土木》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