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的出現和長城地帶的形成
戰國開始,中國古代社會的治理體系逐漸從夏商西周以來以血緣宗法制為基礎的分封制,開始向以地緣為基礎的中央集權郡縣制轉變,完成這一轉變用時將近250年。這一時期土地國有制徹底瓦解,新興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確立和發展,與此相適應,戰爭的規模、方式和目的等也隨之發生劇烈和根本的變化。
金山嶺長城。河北省長城資源調查隊攝
夏商周時期,在王城和大型城市中,王和各級貴族一般居住在城邑中更為尊貴和安全的區域,并且擁有至高無上的政治地位,掌握大量社會財富。因此,戰國之前的戰爭主要為攻取王城或大型城市而掠取財富。時至戰國,隨著土地的價值日益凸顯,土地兼并愈加激烈,從攻城發展到攻城略地、略人,戰爭的目的轉向獲取更多的土地和役使更多的人口以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春秋時期列國之間矛盾更加激烈,戰爭的規模和殘酷程度匪夷所思。各國都需要建立常備軍來作戰或防御,軍隊人數大增,車戰的方式基本退出戰場;作戰目的由攻城掠奪財富轉向攻城略地和獲取人口資源,方式從城池的攻防轉變為大規模的野戰。史料記載,春秋時期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64年間,只有38年沒有戰爭,春秋初年時有諸侯國170多個;至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63年開始的242年間里雖然有89年都沒有戰爭,但是,殘酷的戰爭結果使得諸侯國僅剩七個,其數量消失速度驚人。
戰國時期,戰爭的常態化和規模的擴大化進一步帶來戰爭目的、規模、參與人數及慘烈程度的變化。此時戰爭的形式已由車戰演變成車、步、騎三兵種的聯合作戰,兵器以弓弩和常規兵器為主;戰爭規模巨大,參戰人數動輒數十萬人,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曾持續一年之久,曠日持久的戰爭也讓“戰國”因此得名。戰國后期,從公元前364年至公元前234年的130年間,秦國參與了15次大的戰爭,給對方造成的傷亡達148.9萬人。
到了戰國中期,在新的兼并與反兼并形勢下,沖突日益激烈。為了滿足自身安全和發展的需要,中原農業諸侯國們逐漸將過去戰爭的主要防御方式——封閉的城展開,變成長長墻體的形式,借助高大的墻體來抵御侵略。齊、燕、韓、趙、魏、秦、中山等諸侯國先后修建長城,多數長城是由防御一方主持修建的。
長城防御思想及形態最早脫胎于諸侯國間大規模兼并戰爭,到戰國后期,由農耕文明首創的長城理念與實踐運用到此時的農牧交錯地帶。在面對北方游牧鄰居南下的強大壓力下,秦、趙、燕三國將長城這種農業國家之間的防御方式移植到了農牧交錯的地帶,此后以長城地帶為舞臺,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這里共同上演了一部長達兩千多年的、驚心動魄的、塑造中華文明的文化交流融合的大戲。
何為長城?長城是從戰國中期開始,由不同時代政治實體在邊境修建的,以土、石、磚材料構建的,以墻體為主、由點及線再到面的、立體的軍事防御體系。
長城是冷兵器時代最為重要的軍事防御設施。從戰國至清代兩千多年間,12個朝代、24個政治實體先后修建了規模不等、長短不同的長城。中國歷代長城分布的區域大致東起西遼河流域,經燕山、陰山、賀蘭山,到達湟水流域和河西走廊,包括今天的內蒙古東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陜西北部、內蒙古中南部、寧夏、甘肅和青海的東北部,這個區域范圍也被稱作“長城地帶”。雖然各個時代長城的分布位置有所差別,但除戰國時期外,歷代長城的大致走向卻基本一致,即自東北向西南呈帶狀綿延分布。
長城地帶的形成是生態環境、族群、文化等變動因素交互作用的復雜過程,與自然地形以及氣候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這一區域的經濟形態時農時牧不斷地發生變化,農牧的界線空間也隨之南北頻繁擺動,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基本上是農業區,后來變為游牧人往來馳騁的地帶。歷代長城大多分布在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黃土高原的過渡區域,與我國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走勢基本一致。長城地帶除了東西兩端分別位于半濕潤和半干旱地區外,大部分地段處于由半濕潤氣候向半干旱氣候的過渡區。由于降水量、氣候等因素的影響,這一地區也恰好處在我國農業和牧業的交匯處。從公元前4世紀開始,長城的修建逐漸轉變成為以緩解農耕與游牧政權之間沖突、維護長城內外社會經濟秩序為目的。
上一篇:長城是帝國文明的偉大遺產
下一篇:黃牛和綿羊自河西走廊傳入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