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的分道揚鑣
與建安文壇上的“建安七子”相呼應,正始文壇有著名的“竹林七賢”,他們是阮籍、嵇康、阮咸、劉伶、王戎、山濤、向秀等七個作家。他們經常在竹林聚會,談玄說理,飲酒賦詩,所以人稱“竹林七賢”。他們行為放獷,崇尚老莊的自然哲學,但這僅是表面現象,隨當時的政治形勢的激變,他們七個人逐漸分化,終于分道揚鑣。
嵇康是反世族統治的儒道對立派。他有儒家的“入世”思想,但現實的黑暗使他無法施展宏偉抱負,因此他轉而崇尚老莊,重視玄學。當看到司馬氏利用名教來欺騙人民時,嵇康便用自然與名教對抗。生性耿直剛烈的他以其犀利的筆鋒對虛偽的禮教進行猛烈的抨擊。山濤舉薦他作官,他勃然大怒,以一篇《與山巨源絕交書》公開宣告與司馬氏的決裂。惱羞成怒的司馬昭借口“呂安事件”殺害了他。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就這樣被黑暗所吞沒!
阮籍、阮咸、劉伶是儒道共存的中間派。他們在危險的政治形勢面前把抱負深深隱藏起來。他們并不真正反對禮教,只是反對司馬氏的偽名教。迫于形勢的險惡,他們只能茍且偷生,虛與委蛇,用縱酒來消除心中的苦悶,過著一種聽從自然的道家生活。在他們身上,儒道思想共存。例如阮籍,他不拘禮俗,形骸放蕩,“口不論人過”,但他是表面酣醉,內心清醒,他始終不動聲色地與統治者周旋,其作品常用隱晦曲折的手法對偽禮教進行諷刺,表達作者的不滿。
山濤、王戎、向秀則是投降派。在殘酷的統治和奢侈的生活面前,他們屈服了,或被迫與司馬氏合作,或欣然應之,成為統治者手中的工具。向秀本與嵇康友善,投降后,司馬昭諷譏他說:“聞有箕山之志,何以至此?”可見,意志薄弱者總是不能讓人很滿意的。
“竹林七賢”的分道揚鑣,固然有社會政治原因,但與他們各人的個性是分不開的。我們每個人都應從中吸取這樣的教訓:要經受住生活風浪的考驗,就得有堅強的意志。
上一篇:站著工作省褲子
下一篇:約翰·勞銀行的垮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