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長城
長城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分布范圍最廣、軍防體系最復雜、規模最龐大和影響最深遠的文化遺產類型,歷代長城承載著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歷史。
多數時代的長城是農業民族防御游牧民族南侵的產物,它歷經戰國(齊、楚、燕、趙、魏、秦、中山、魯)、秦、漢、南北朝(北魏、東魏、北齊)、隋、唐(含渤海國、高句麗、吐谷渾)、北宋、西夏、遼、金、明、清等朝代兩千多年的修建,至今存留21196.18千米,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山東、河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市、自治區)的404個區(縣)。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秦漢長城。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調查隊攝
多數時代的長城并不是一次修建的,在同一時代的不同階段,因防御方向不同建造的長城路線也會有所偏差,即使是同一時代,也存在先后修建多條長城的現象。長城也不是簡單的一道墻體,隨著戰爭方式、武器種類的變化和差異,其修建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開始是片段的墻體,后來逐漸演變成連綿不斷的、人工修筑的、以土石磚為墻體的連續性墻體;再到后來尤其是明代,長城最后演變成為由烽火臺、墻壕、營堡、交通供給線等組成的,點、線、面縱深立體的軍事防御體系。
戰國中期,各農業諸侯國開始修建的長城并非是連續性的高墻,除秦國以外均未發現墻頂有覆瓦的現象,修建的目的既出于各個諸侯國之間的防范,如魏長城、趙南長城、燕南長城,也為阻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進攻,例如燕北長城、趙北長城及秦昭王長城。公元前4世紀前后,齊國、中山國、燕國、趙國、魏國、秦國等也分別在其境內修建了長城。列國中,齊長城修建得最早(公元前408年),而秦昭王長城修建得最晚(公元前272年)。其中,魏長城有三道,趙國在其南北界均修建了長城,燕長城亦有兩道。
帝國時期的長城是集墻體、壕、天險、障、道路、后勤等為一體的立體性防御體系,并且幾乎所有時代的長城均分布在長城地帶。為了解除匈奴對秦王朝的威脅以及保障中原地區的安全,秦帝國“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漢高祖劉邦下令修繕秦昭王所建長城,與匈奴于“故塞”為界;武帝時,數次北擊匈奴使其退居漠北,同時修建漢內外長城;自元狩年間起,修筑了從今甘肅省永登縣至酒泉的河西長城;公元前111年至公元前110年,長城從酒泉向西延至玉門關;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101年,不僅從玉門關向西增筑烽燧至今新疆羅布泊,而且隨后還在長城沿線增筑了許多亭障、列城等。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東魏、北齊政權為了防止柔然民族南下均修建了長城,其中北魏長城有兩段。隋代曾七次修建長城。
唐宋時期長城的修建幾乎停滯。遼、金時期在內蒙古草原修建了界壕以防蒙古人南下,其中金界壕在大定、明昌年間(公元1161年—公元1195年)的大規模修建,分布在今黑龍江、內蒙古境內。
明長城的修建經過了兩個階段,前期(公元1368年—公元1447年)主要是進行小規模的修繕,添加若干防御設施,此階段明蒙雙方的對峙相對和緩;1449年以后,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開始大規模地修建長城。1471年修建了寧夏至陜西北部的長城;1560年又造宣府、大同鎮邊墻千余里,同時建造了大量的烽堠;1568年,戚繼光重修了東起山海關西到居庸關的薊鎮長城,并且設計修建了空心敵臺。此外,明朝還興建了由甘肅省景泰縣向南再折向西北,直抵嘉峪關的長城;永樂至成化年間還數次修建了遼東長城,對現有長城也屢次修繕或部分增筑。
清代于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至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97年)間,在長達59年的時間里,陸續修建的一道北起法特哈(今吉林舒蘭縣西)、東至鳳凰城(今遼寧鳳城)、西至山海關的長達2640余里的“人字形”特殊防御工事,其主要功能是防止內地居民出關墾殖。該工事的建筑方法為掘土為壕,壕內引水,以壕內之土堆為堤,堤上植柳并以繩結之,故稱之為柳條邊。
上一篇:南詔的滅亡和大理國的建立
下一篇:歷史“遺忘”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