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為首善
說到孝,它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備受重視,歷來是人們識別一個人或一個家族首要的道德準則。何謂孝?從“孝”字的古文寫法上看,“孝”字的上面為一老人,下面為一小孩。整個字的字形像是一個孩子用頭承老人手行走,“老”是父母親的意思。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說文解字》解釋:“孝,善事父母也。”即身為孩子要順承父母的意思,并且要奉養父母才算盡到為人子女的責任。
孝為首善
“孝”是中國傳統儒學封建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之一。孔孟時期,儒家的經典著作《孝經》就詳細闡述了孝道的內涵,《孝經》開宗明義:“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大意是說,孝的觀念不止于孝順父母而已,孝順父母僅僅是孝道的開始,在家唯孝,對己為修身養德,在外為忠君愛國,對友能親,對眾能仁,對萬物能慈愛,這些都是孝的內涵。歷代儒學之士都大力宣揚“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來為自己的統治服務,將“孝”由道德范疇擴展到了政治范疇。
我國的傳統文化講“百善孝為先”,對我們來說,生身者父母,對父母親的孝順是為人的基本品德,孝乃德之本,沒有對父母的孝,其他道德都是空話。父母之恩巍巍乎如高山不知其遠,浩浩乎如大海不知其深,何以回報?先賢給我們留下了為人子女的行為規范,比如《弟子規》寫道:“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說,父母有事叫喚時,我們要馬上回答,不可拖延;父母吩咐做事,我們應立刻行動,不可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必須恭敬聆聽,牢記在心;父母指責糾正我們的過錯,我們必須順從接受,坦承錯誤,不可頂嘴爭辯,掩飾過錯。
先賢告訴我們,為人子女要孝。如果能躬行孝道,則子女的至誠孝心會給全家帶來長久的幸福、安康;反之,則要遭受痛苦,甚至是災難。同時,古人也為我們留下了眾多的關于孝的傳說與故事,體現了“積善之人,必有余慶”“善有善報”的傳統理念。如《二十四孝》的故事,古往今來,一直為人所傳誦。
古書中記載著明代流傳的這樣一個故事:周拔忤逆父母,墮落成“驢”。
周拔是明代浙江省平陽縣人,從小就是個神童,讀書能過目不忘,七歲就會吟詩作文。到了十六歲,他的詩文更是名噪一時,被稱為“平陽才子”。他因為得到大家的稱贊、父母的寵愛,越來越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他的父母、兄弟和鄰居經常要忍受他暴躁的脾氣。
有一年,周拔要進京趕考,父母為了他的旅費東借西湊,還請裁縫幫他裁制新衣。但不知足的周拔嫌旅費太少,嫌衣服太寬、褲子太長、帽子式樣老舊、鞋子顏色太深。父母的苦心反而招來他滿腹的抱怨,父親忍不住教訓他:“兒啊!你不要嫌這嫌那了,要知道父母為了你這次考試,幫你準備旅費,縫制新衣,已經傷透腦筋,弄得頭發都白了,你還這樣不知滿足,我也想不出辦法了。”周拔不僅沒有被父親的話感動,反而大聲咆哮:“我是天上的文昌星下凡,是一個大貴子,你這個草包一樣的土老兒,有資格當我父親嗎?我才不是你生的,你沒資格做我父親。”他父親被氣得當場暈倒。
結果,周拔當天就得了急病,開口困難,牙關緊閉,無法言語,喉嚨里只能發出類似驢子的叫聲。此時,周拔自知是忤逆雙親所致,驚惶失措。名醫也無法診斷是什么病,不到兩天,周拔就在這樣類似驢叫的哀鳴聲中死去。
這個故事是一個反例,寓意很深,周拔雖然是絕頂聰明的才子,但是他平時任性狂妄、目空一切、傲慢無禮、暴躁、忤逆父母等惡行,雖有人的軀殼,卻喪失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標準,所作所為與愚蠢的畜生無異,那也就不必做人了。這是告誡后人,人要有基本道德準則,對父母言行要恭敬。父母所喜歡的事物或行為,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做到;父母所討厭的事物或行為,子女要謹慎地為他們排除,小心改正。子女身體受傷,會帶給父母憂愁;子女品德缺損,會帶給父母羞辱。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問孔子怎樣做才是孝,孔子回答說:“做父母的就是擔心子女的品行不好,所以,孝順父母,就要涵養自己的德行,不要使父母擔憂。”
孝敬為上
現在人們一般認為孝就是贍養父母,可古人不這么認為。子游問孔子怎樣做才是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現在的人所謂孝順,只是能奉養父母就可以了,但這是很不夠的,因為對狗對馬,人也能飼養它。如果對父母只能做到奉養而不誠心孝敬的話,那和飼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呢?所以重孝道、事父母,要出于敬,而不只是給父母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
這一個敬字,道出了孝更深的內涵。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子夏向孔子請教孝道。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大意是說:“侍奉父母,能隨時和顏悅色是最難得的!有事時,由兒女出勞力為父母去做;有酒飯時,讓父母享用,難道這樣做就算是孝順嗎?”只有發自內心的真誠關懷和敬意,才能隨時保有和悅的臉色。真正的孝,不只是表面的、物質的奉養而已。
平時,我們常說要孝敬老人,那么,這個“敬”的程度有多深呢?先賢給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標準: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意思是說,父母疼愛我,我孝順父母有什么困難?父母討厭我,我還是孝順他們,才真的是品德高尚的賢人。《二十四孝》中就記載了上古時期舜帝孝感天地的傳說。
我們的祖先舜帝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舜的母親在他年幼的時候就去世了。舜的父親后來又娶了一位妻子,也就是舜的繼母,繼母的性情很不好,對舜不僅不疼愛,還百般刁難。不久,繼母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象,父親和繼母非常溺愛象。雖然平時舜很孝順父母、友愛年幼的弟弟,但是繼母和弟弟很討厭舜,父親又只聽后母與象的一面之詞,常常是非不分,對舜又罵又打。
由于父親身體不好,加上弟弟年幼,所以舜在很小的時候,就在歷山下獨力耕田養活全家。在傳說中,由于舜的孝心感動了天,所以連大象都來幫他耕田,鳥兒也飛來為他鋤草。即使如此,舜的父親、繼母和弟弟依然不喜歡舜,常常找機會陷害他,有時甚至差點讓他喪失了性命。
舜深知自己的處境,總是處處小心,對于他們屢次的陷害,總是設法躲避過去,一點也不放在心上。他對于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從不感到怨恨,默默承受著一切不合理的對待,相反地,他還想盡辦法取悅父母,使他們高興。因為舜的這種德行實在難能可貴,所以當舜二十歲時,他就以大孝而聲名遠播。
后來,賢明的堯帝在尋找繼位的英主時,大家紛紛推薦舜。堯雖然接受了四方諸侯的推薦,但是為了天下百姓,還是想要親自考驗舜。于是,堯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做妻子;又讓他的九個兒子和舜相互往來,從旁觀察舜怎樣待人處事。
除此之外,堯還讓舜以孝悌的美德教誨百姓,百姓都能順從而不違背;舜處理各項政務十分得當,百官也都能夠服從政令;堯又命令舜在四門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諸侯都能對舜恭敬而順從;最后,堯命令舜守護山林,舜在山林里即使遇上狂風暴雨也能辨明方向,不會迷路。
最后,堯認為舜有高尚的德行和非凡的智慧,于是就讓舜來繼承帝位。
這個傳說所體現的“孝”的內涵,已經不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孝順父母的淺層次的孝,而是通過修身立德達到安邦定國的“孝”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認為的全孝,深層次的孝。
閔子騫是孔子的賢德門徒之一。閔子騫曾請教孔子道與孝的關系。孔子回答說,道是自然的妙用,孝是人道的至德。用于萬物為道,用于人則為孝。孝敬雙親,忠君愛國,交友誠信,關心屬下,盡力向善,即使獨處室中也不懈怠,仍然心存恭敬之意,謂之全孝。閔子騫聽后,退而歸家,上孝父母,下順兄弟,言行都按照孔子所說的去做,三年之后,父母兄弟交口稱贊閔子騫的孝行,他的賢德也因此聞名于天下。
我們可以理解,孔子所說的全孝,乃是將對自己親人的愛敬用于天下的人。換言之,真正的孝,是指一個人能夠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身邊的一切人,孝是一種超越血緣關系的更廣意義上的博愛,無私博愛的胸懷是對父母、親人愛的基礎,而對父母、親人的愛是這種更寬廣的博愛在親人身上的具體體現。所以孔子認為,教導百姓懂得博愛,百姓就不會遺棄自己的親人了。
孝養為本
這里,我們就看到了“孝”的內涵、層次的區別,即對父母、親人的“小孝”和對國家、社會的“全孝(或者說大孝)”的區別。魯國的大夫孟懿子向孔子問孝,子曰:“無違。”這里的無違,是不違背義禮的規定。如果父母不義,子女也不能一味地盲從的。《論語·里仁》中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有敬不違,勞而無怨。”即對父母的過失要勸阻,如果不聽從,仍然要恭敬對待,雖辛勞,而沒有怨氣。也就是說,對父母的孝順不能以犧牲是非為代價,那是陷父母于不義。不是說你聽父母的話,為了父母而做什么就是孝,否則就是不孝。
江革是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一生侍奉母親極為孝順,人稱“江巨孝”。東漢初年,王莽篡位,那時各地戰亂不斷,盜賊四起。盜賊不僅搶財物,還常常把家中的男子抓去,逼著他們入伙。江革為了避亂,干脆和母親棄家出走。母親年邁,腿腳不方便,為了盡量減少母親的顛沛流離之苦,江革整天背著母親奔波。
逃難當中,江革多次遇到盜賊,想要把江革劫去。每當面臨這種情形,江革便會在盜賊面前苦苦哀求,痛哭流淚,對盜賊講:“我從小失去了父親,孤苦伶仃,是母親茹苦含辛,把我拉扯成人。如果沒有母親,哪會有今日的我。如果我隨大王去了,留下孤零零的老母親,兵荒馬亂,舉目無親,母親如何保全生命,如何度過余生。懇請大王念我有老母在,沒有人奉養,能放過我們。”
盜賊見江革對母親如此孝心,無不為之感動,便不忍把他劫走。就這樣,江革屢次感動盜賊,化險為夷。戰亂后,江革遷居江蘇下邳,做雇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品,沒有一樣缺乏,母親需要用的、想要吃的、要穿的,盡最大努力,沒有一樣不替母親辦到。江革所做就如《孝經》所言:“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后來,明帝時他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黃香是東漢江夏人,從小就非常孝順,地方上的人都稱他為“小孝子”。九歲時母親去世,此后,他對父親更加孝順,每天搶著做比較費體力的工作,好讓父親有更多時間休息,想方設法讓父親過得舒適一些。夏天天氣炎熱,蚊蟲又多,黃香知道父親怕熱,常熱得睡不著覺,又被蚊子叮咬,因此,每天晚上父親就寢前,黃香就先用扇子把枕頭和席子扇涼,把蚊子趕走,再請父親去睡。到了寒冷的冬天,黃香怕父親受凍,就先躺進冰冷的床鋪,溫暖了被窩、席子,然后請父親上床安歇。不久,黃香的孝行傳遍了整個京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時流傳著“天下無雙,江夏黃童”,這句話的意思是:像江夏黃香這樣孝順的人,天下沒有第二個。當時的江夏太守聽說了這件事,覺得非常難得,便上表請皇帝表揚黃香的孝行。“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兒童知子職,千古一黃香”,是后人對黃香的贊美。
“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道德基石,是優良道德品質的核心要素。如果人連自己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都無孝敬奉養之心、不盡孝敬奉養之責,那么人類生存還有什么意義呢?只有真心實意地孝敬奉養老人,才會把這種真愛廣化到整個社會,使人們生活在溫暖祥和的社會環境中。
上一篇:大公無私
下一篇: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