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魏晉南北朝隋唐哲學
自三國至隋唐時期的哲學呈現了極其復雜的情況,出現了玄學、道教、佛教、儒學這四種主要哲學形態。從總體上說,儒、道、玄、佛四大形態經過互相排斥、互相滲透的過程,最后趨于融合;從局部來看,在每一形態中又分裂許多的不同的派別和支流,互相排斥和互相滲透。三國、西晉玄學盛行,出現了王弼、何晏、阮籍、稽康、裴頠、郭象等一批重要的玄學家,他們以《老子》、《莊子》、《周易》為其主要思想材料,建立起自己的理論體系,完成了由漢代的神學目的論和宇宙生成論向魏晉時期的自然主義與“有無本末之辯”的玄學本體論的過渡。魏晉玄學的產生和發展,從理論思維上說,是中國哲學的一個進步,標志著中國哲學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東晉以后,玄學中的消極成分進一步得到發展,甚至危及統治階級自身對于“名教”的維持;同時由于西晉王朝的滅亡和東晉政權偏安一隅,使當時作為統治階級核心的門閥士族深有“日薄西山”之感,對于他們來說,玄學逐漸失去了它初生時的魅力,統治者開始尋求宗教的刺激。在這種條件下,早在西漢末年就傳入中國的佛教和在中國境內土生土長的道教便開始發展起來。佛教方面出現了慧遠、僧肇等許多著名的佛教翻譯家,理論家和名僧;道教方面則開始建立起自己的宗教組織和宗教理論,出現了葛洪、寇謙之、陶宏景等著名的道教大師兼道教理論家。佛教經過東晉南北朝的發展,至隋唐達到鼎盛時期。在玄、佛、道發展的同時,中國傳統儒學的發展也一直沒有停止。它雖然經歷了魏晉時期玄學的沖擊,并在一定程度上處于被改造的地位,但由于先秦以來根深蒂固的傳統和影響,它仍保持著自己的獨特面貌。因此,當玄學衰落以后,儒學便重新得到發展,成為與佛、道并行的三教鼎立局面。特別是經過唐代韓愈和李翱的提倡,使儒家思想的發展進一步系統化、譜系化,成為向宋明理學過渡的重要環節。佛、道二教的宗教唯心主義的泛濫和儒家學說中唯心主義世界觀的流行,使這一時期的唯物主義思想的發展遇到較大困難。盡管如此,從魏晉到隋唐的500多年間,唯物主義思想的發展也從未間斷過,在思想斗爭異常困難的條件下,仍出現了楊泉、孔盛、戴逵、何承天、范縝、傅奕、呂才、柳宗元、劉禹錫等一大批唯物主義無神論者。他們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哲學史上的唯物主義無神論傳統,同佛、道二教的宗教唯心論、神不滅論及儒家唯心主義天命論展開了堅決的斗爭,堅持和擴大了這一時期唯物主義思想的陣地。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舞蹈文化·陜北秧歌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鴉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