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嘉理與克林德事件
1852年4月14日,英國侵占了上緬甸的仰光,12月兼并了勃固。為了進而占領中國西南市場,英國開始了尋找從上緬甸入侵中國云南、四川的路線的活動。自1868年開始,它派出了所謂的“勘探隊”。此后,“探險隊”、“調查團”之類的組織屢有出現,進行著不可告人的勾當。為了便于這些組織進入中國,英國駐印度、緬甸的殖民當局,要求駐華使館支援一名通曉漢語和熟諳中國情況的官員。1875年初,英國陸軍少校柏郎率領的所謂“探路隊”,準備向中國進發,實際上,這是一支近二百人的武裝部隊。1月17日,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派遣使館隨員馬嘉理,從北京經云南前往緬甸的八莫去接應。在途中,馬嘉理不斷刺探我國情報、勘測地形,開辟英國入侵路線。2月初,柏郎的部隊向中國邊境前進。這件事引起我國云南的隴川等地,景頗、傣、阿昌族和清軍愛國官兵的警惕。當2月21日,柏郎率隊擅自侵入中緬邊境的蠻允附近時,遭到我景頗族群眾的盤問和阻攔,馬嘉理等人蠻橫無理開槍,打死我群眾數人。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我國群眾奮起自衛還擊,當場將馬嘉理及其隨行5人殺死,柏郎乘機逃跑。這就是所謂的“馬嘉理事件”或“滇案”。3月4日,英國外交大臣德比為了此事,命令駐華公使威妥瑪與中國進行交涉。在交涉中,威妥瑪驕橫傲慢,以武力進行威脅,清政府方面,請來海關稅務司英國人赫德等人從中調停,隨后,李鴻章與威妥瑪在煙臺進行了談判,威妥瑪狂妄地申斥“中國所辦之事,越辦越不是”,責令“中國要改變一切”。對此,清政府竟一唱一和地命令云貴總督岑毓英“確查嚴究”。結果,云南騰越的文武官員盡被革職,抗英群眾遭捕法辦,23名景頗族同胞被殺害。1876年9月13日,李鴻章與威妥瑪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年底,兵部侍郎郭嵩濤前往英國,就“馬嘉理事件”,向英國政府表示歉意。
1900年5月底6月初,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鎮壓中國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從天津調集400多名侵略軍,開進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區。他們常常出來巡邏,尋找機會進行武裝挑釁,僅屠殺中國人民,先后即達1百多人。1899年二次來華的德國公使克林德,于6月14日,在帶領德國士兵外出之際,命令士兵開槍,打死路過使館的義和團民20人。17日,德軍又打死清軍3人。同一天,侵略者公然武力封鎖東交民巷、東長安街和王府井大街一帶,禁止中國居民通行。這些舉動,引起義和團和中國軍民的極大憤慨。19日,因聯軍攻陷大沽,清政府對外宣戰,總理衙門照會各國駐華使節在24小時內離京。20日,克林德乘轎到總理衙門會晤,行經東單牌樓時,與清軍發生沖突,被總理衙門大臣載漪的虎神營士兵開槍擊斃,翻譯受傷。這就是所謂的“克林德事件”。德國利用這一事件,不斷向清政府施加壓力。1901年6月4日,清政府派醇親王載灃為頭等專使,前往德國,為克林德被殺謝罪,并在東單牌樓克林德喪命的地方,為其建立了牌坊,1902年1月18日,克林德紀念牌坊落成,醇親王前往致祭。
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馬嘉理、克林德斃命,咎由自取、罪有應得。中國人民自衛反擊,是理所當然的正義舉動。然而,侵略成性的帝國主義卻倒打一耙,清政府又甘心拜倒在帝國主義的腳下。喪權辱國、人民遭鎮壓的結局告訴我們,在壓迫中國人民群眾這個根本問題上,封建勢力與帝國主義狼狽為奸,乃是一丘之貉。只有打倒帝國主義、推翻封建統治,中華民族才能爭得獨立,中國人民才能求得解放。血淚換來的歷史教訓,我們當永志不忘。
上一篇: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及其地位
下一篇:馬基雅弗利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