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成都之旅·成都·“揚馬名都”
成都歷史上文采光華,人才輩出。漢初以來,四川即有重視文化教育的優良傳統。早在漢景帝時,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筑石室,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地方官學,教授郡縣子弟。入學者免除徭役,成績優異者選為官吏,蜀中好學成風。漢武帝時,令各郡皆仿蜀郡設置郡學。成都從此成為我國西南地區的文化中心。
史載“司馬相如游宦京師諸侯,以文辭顯于世……后有王褒、嚴遵、揚雄之徒,文章冠天下”。因而,成都在漢代被譽為“揚(雄)馬(司馬相如)名都”。除他們外,成都籍的文化名人還有唐代女詩人薛濤、音樂家段安節、雷威、五代詞人歐陽炯、女詩人黃崇嘏及畫家黃筌、黃居寀、宋代醫學家、《證類本草》的作者唐慎微、參加編寫《資治通鑒》的史學家范祖禹和參加編寫《新唐書》的史學家范鎮、元代《元成都志》作者費著、費克誠、明代學者、文學家楊慎及其父楊廷和等。
遺憾的是有關這些名人的遺跡不多,其中有關司馬相如、揚雄、楊慎、黃崇嘏的遺跡尚存?!拔奈淌矣袃x型,庠序千秋播德馨”(唐代成都節度使裴鉶《顯石室》),中肯地評價了石室官學對四川文化的貢獻。石室原址上今建有成都石室中學,近代名人李劼人、周太玄、李一氓等都曾在此求學。石室之側,唐代建有“文廟”,今僅存“文廟街”之名。漢代辭賦家、學者揚雄遺跡及紀念物甚多,其中規模最大的是綿陽子云亭,成都境內的兩個子云亭、讀書臺、揚雄墓等都僅存遺址,主要有成都十三中校內的“西蜀子云亭”、郫縣的子云亭、揚雄墓、子云書院三個遺址。
相如遺韻“鳳求凰”
漢代最杰出的辭賦家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傳為千古佳話。故事的發生地邛崍縣今遺跡猶存。
邛崍在成都附近,古稱臨邛,是一座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才貌雙全的卓文君是西漢臨邛首富卓王孫的女兒,十七歲時便孀居在家。司馬相如與其友、臨邛縣令王吉同赴卓王孫家宴,在席間見到卓文君,便一見鐘情。于是他乘夜晚撫琴彈唱助興之便,彈唱了一闕《鳳求凰》:“鳳兮鳳兮歸故鄉,遨游四海求其凰。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日登斯堂。有艷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愁我腸。何緣交頸為鴛鴦?!绷碛幸徽f,唱詞為:“凰兮凰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交情道體心相怡,中夜相從知者誰。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心使予悲。”在一旁偷聽的卓文君深為感動,暗見相如,私訂終身。卓王孫得悉大怒,不允卓文君下嫁一介寒士。相如、文君便私奔成都。無奈相如家貧如洗,只好返回臨邛置酒舍,文君當壚賣酒,相如滌器肆中。
文君井位于臨邛鎮里仁街,“甃砌異常,井口徑不過二尺,井腹漸寬,如膽瓶然,至井底,徑幾及丈”。后人名之為“文君井”。據考,此井確系漢代古井。清末曾重新淘洗,復涌清冽甘泉。現在大體仍保留漢代舊觀,同時增加了碑院、凌云閣、漾虛樓、香泉、琴臺等新景觀。其中,琴臺青瓦飛檐,綠綺琴置于桌上。楹聯曰:“井上風疏竹有韻,臺前月古琴無弦”,耐人尋味。
在文君園里,還可以欣賞到盧照鄰、李商隱、湯顯祖等名家歌詠司馬相如、卓文君的詩篇。歷代不少學者文人曾來此憑吊。清趙熙《題文君井》:“漢家遺韻井華新,第一風流賣酒人。合為長卿題汲古,好憑才嬌似燒春。思緣至競推王吉,庸保歸來作使臣。贈得王孫浪悲苦,叨逢武帝似文君。”1957年,郭沫若曾在此手書《題文君井》:“文君當壚時,相如滌器處,反抗封建是前驅,佳話傳千古。會當一憑吊,酌取井中水,用以烹茶滌塵思,清逸涼無比?!?p>
四川成都邛崍縣琴臺
距文君井不遠的縣人民公園,即為文君家宅故址。一副楹聯曰:“斯處山水遺漢跡,此間風物入唐詩”,道出了此處的不同凡響。明代淘湖時,掘出卓王孫貯藏五銖錢的兩個大甕。人們建亭藏甕,名“甕亭”。清代建鼓樓。另有紅荷湖、庾樓、花榭等景。
在司馬相如的故鄉成都城內亦有兩處遺跡。撫琴臺原址在成都西郊三洞橋一帶,史載司馬相如曾在此筑臺撫琴,并建有故宅(即益州笮橋故宅)。唐宋文人雅士尤喜來此憑吊。岑參詩云:“相如琴臺古,人去臺亦空?!?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dufu/"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杜甫亦有歌詠。臺、宅早廢。唐代以后,人們以為位于三洞橋側的前蜀王建之墓(永陵)是撫琴臺,直至民國時期考古發掘后才澄清。今尚存撫琴臺的村、街地名,近年在附近建有仿漢建筑“琴臺故徑”牌坊。另一處是駟馬橋,原名升遷橋,位于城北2公里處。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成婚后,再次北上長安求官,行至該橋時,在橋柱上題云:“不乘駟馬高車,不過此橋。”(《太平御覽》)相如后以《子虛賦》、《上林賦》等名作獲漢武帝賞識,被封為中郎將。果然乘駟馬高車,衣錦還鄉,此橋因而更名。清光緒年間,成都知府親題“漢司馬相如題橋處”,并刻碑立橋旁。
云破方知一月真
“恐是瞿曇幻化身,女郎花現宰官身;無端泄漏春光早,云破方知一月真?!鼻宕鷳騽〖?、邛州州守楊塑觀這首憑吊黃崇嘏墓之作,講述的是崇嘏女扮男裝的故事。
黃崇嘏,五代前蜀時臨邛(今邛崍)人,父早逝,幼時常著男裝,晝隨母外出務農,夜燃“井火”(天然氣)讀書,詩書棋琴畫皆通,鄉人譽為“狀元”。一次,她因用“井火”不慎,起火燒了房子,被押入牢,作詩“偶辭出隱住臨邛,行止堅貞比澗松;何時政清如明鏡,絆他野鶴在深籠?”獻給宰相周庠。周庠愛其少年多才,將她釋放,并請她到書院教授子侄。以后,又帶她到成都相府,任司戶參軍。黃崇嘏辦事公正、果斷,不徇私情,深得人們愛戴。周庠愈加喜愛,欲將女兒嫁給她。崇嘏婉辭多次不成,最后只得據實相告:“一辭拾翠碧江媚,貧守蓬茅但賦詩;自服蘭衫居郡椽,永拋鸞鏡畫蛾眉。立身卓爾青松操,挺志鏗然白璧姿;幕府若容為坦腹,愿天速變作男兒”(《辭蜀相妻女》)。周庠知道事情原委后,大奇,遂準她辭歸故里。崇嘏歸家后,慈孝鄉里,終身未嫁,死后葬孤石山。人們紀念她,改孤石山名崇嘏山。山高八百米,氣勢雄偉。山南半坡有崇嘏墓,墓碑保存完好,正面書“王蜀女狀元黃崇嘏之墓”,背面刻“冬嶺松青,眉山雪白,其如是清超拔俗,抱璞以守其真歟”等語。元代曾有雜劇《春桃記》敘其事跡。墓北有五層高十五米的崇嘏塔。山南不遠,即崇嘏故里,西距縣城31公里,距世界上第一口天然氣井所在地火井鎮2公里?;鹁嫌屑o念她的狀元橋,旁立“狀元橋”碑刻和對聯。舊時其家鄉火井漕三江口路旁還有“黃崇嘏故里”碑。
“相逢空有刀環約”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二十四歲中狀元,曾任翰林院修撰。《明史》稱:“明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惟慎為第一。”位于新都縣城西南隅的一座江南風格的園林——桂湖,就是楊升庵青年時期的故居和讀書處。
桂湖占地67畝,湖面約30畝,兩頃荷花,滿園桂樹,雜以名花異卉。金秋時節,香滿桂湖,遠近游人爭赴“桂花會”。當地人偏愛桂花,實與愛戴楊升庵有很大關系。桂湖里建于清道光年間的楊升庵祠,塑有楊升庵和他的繼室夫人黃峨的像,并陳列他們的著作400多卷。
桂湖之名,始見于楊升庵餞別友人胡孝思時所作《桂湖曲》:“君來桂湖上,湖水生清風;秋風如君懷,灑然秋期同。君去桂湖上,湖水映明月;明月如懷君,悵然何時輟。湖風向客清,湖月照人明;別離俱有憶,風月重含情。含情重含情,攀留桂枝樹;珍重一枝才,留連千里句。明年桂花開,君在雨花臺;隴禽傳語去,江鯉寄書來?!?br>
少年氣盛的楊升庵多次勸諫沉溺于聲色犬馬之中的正德皇帝無效,失望之極,稱病還鄉,在桂湖岸畔讀書吟詩,不久與當地名門閨秀、才貌雙全的黃峨結為伉儷。黃峨不但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而且詩文散曲運筆成章。二人婚后在桂湖邊種了不少桂樹,常在桂樹下游玩賦詩,夫妻唱和,怡然自得?;楹蟮诙辏瑮钌诌M京復官,在明嘉靖三年(1524)的“議大禮”政治斗爭中,兩次受“廷杖”,最后“謫戍云南永昌衛”(今云南保山縣),終身不赦。
楊升庵謫戍云南邊陲,老死戍所,其間三十五年未能與留在桂湖的愛妻黃峨相見。他們只能鴻雁傳書,互遞詩詞,遙寄相思。楊升庵在詞中寫道:“夜雨滴空階,傍愁人,枕畔來,鄉心一片無聊賴,淚眸懶開,狂歌懶裁。沈郎多病寬腰帶。望琴臺,迢迢天外,懷抱幾時開?”黃峨則有《黃鶯兒》相贈:“積雨釀春寒,見繁花,樹樹殘。泥涂滿眼登臨倦,江流幾彎,云山幾盤。天涯極目空腸斷,寄書難,無情征雁,飛不到滇南?!秉S峨在桂湖獨守空幃,憶起夫婦朝夕相依的幸福時光,不由感慨:“雁飛曾不到衡湘,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楊柳妾薄命,六詔風煙君斷腸。曰歸曰歸愁歲暮,其雨其雨怨朝陽。相逢空有刀環約,何日金雞下夜郎?!?《七律·寄外》)這些纏綿凄切、血淚凝鑄的文字被后人輯成《陶情樂府》、《楊夫人樂府》以及《楊升庵夫婦散曲》,作為他們真摯愛情的見證。
桂湖布局雅致,今日仍為勝跡。郭沫若曾為桂湖撰題門聯:“桂蕊飄香美哉樂土,湖光增色換了人間?!睂ⅰ肮鸷倍智擅钋度肼撌?,賦予新義。交加亭、楊柳樓、墜月樓、觀稼臺、枕霞榭等樓臺亭榭斐然獨立,互相輝映,且名字富含詩意。
楊升庵故鄉有一座著名古剎——寶光寺。寶光寺的山門與眾不同,門內除塑著通常每寺皆有的兇神惡煞哼哈二將外,還塑有明代新都的兩位名垂青史的人物——宰相楊廷和與著名文學家、大學者楊升庵父子。他們都曾捐資培修寶光寺。
據說,楊升庵中了狀元后衣錦還鄉。一天,他來到小時候經常玩耍的寶光寺。高坐法臺的法師正在講道:“世間眾生,皆有佛性;苦心修持,均可成佛?!绷⒖逃幸恍『l問:“法師,地里的蚯蚓有佛性嗎?”“蚯蚓有佛性,這還用問!”小孩進一步追問道:“把蚯蚓截成兩段,頭和尾都能動,請問它的佛性在頭部還是在尾部?”法師面紅耳赤,和尚們為給法師解圍,欲將小孩趕出寺廟。小孩拉住楊升庵求救。眼前的情景令楊狀元想起了自己童年時的經歷:
楊升庵幼年聰明調皮,過目成誦,常因學館學習枯燥而偷跑至城外的寶光寺玩耍。一次,他騎在寶光寺山門的門檻上,問一位老和尚:“師父,你猜,我想進去還是想出來?”深知此小孩機靈的老和尚便故意威嚇說:“進者死,出者亡,看你怎下場?”楊升庵當即應答:“那么我就橫著走,越過這座生死墻!”一年夏天,楊升庵逃學去游泳,將書包藏在寶光寺附近土地廟里的土地公公背后。他歸來時發現書包不見了,急得直搖土地神像:“如此不中用的土地老兒,連個小小書包都守不住,還要管偌大一個山門。滾開!”土地公公竟被掀倒在地。晚上,土地神哭哭涕涕地向方丈訴苦:“我是山門土地神,天上的文曲星不準我在這兒住,請把我的家搬遠一點吧!”方丈不得不請工匠在寶光寺前半里遠的新都北門城墻下重修土地廟。方丈日后得知是楊升庵掀倒土地神,但礙于他的祖父和父親曾多次捐助該寺,不便直接處罰。他派人請升庵到寺里作客,在山門出對聯詰難,講好應對不上則要從側門爬入。方丈得意地念出上聯:“小犬搖頭嫌路窄?!鄙植患偎妓髅摽诙觯骸按簌i展翅恨天低!”方丈只好敞開中門。獻茶以畢,方丈請升庵在一幅畫著一棵矮小松樹的畫上題詩,他心知方丈奚落之意,揮毫疾書:“小小青松殺出山,枝繁葉茂耐霜寒;如今尚可低頭看,他日參天仰面難?!鄙值拿艚菸乃?、凌云壯志使方丈對他刮目相看。
楊升庵很喜歡敢詰問法師的孩子,又得給法師留點臉面,于是委婉地說:“蚯蚓的佛性,一時也扯不清。我現作一對聯,你們各自去領會吧?!彼戳丝捶◣熒磉叺幕馉t和法鼓,念道:“薪盡火傳,灰燼還熱;桴停鼓歇,音響猶轟。”法師想:柴盡灰熱,棰停音響,說明佛性還存在。只有小孩知道狀元公是支持自己的,因為柴灰終歸要冷,鼓聲遲早要歇,說明佛性不在了。
上一篇: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十三陵·“寶城”何輝煌天子何荒唐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長沙之旅·岳麓山·“瀟湘洙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