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丑》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楊伯丑》人物故事小傳
楊伯丑,生卒不祥,據(jù)《仙傳拾遺》記載,為馮翊武鄉(xiāng)(今屬陜西)人。隋代道士,好讀《易》,隱于華山。隋開皇初,文帝搜訪隱逸,聞其有道,征至京師,見公卿不敬。帝賜之衣服,舍之而去。遂陽狂市中,蓬頭垢面。后開市賣卜,所言無不驗。曾與人論《易》,所說辭義,皆異于先儒,而思理玄妙,人以為得之天然,非常人能及。相傳曾于華山金天洞中受羲皇所教大道,后復(fù)歸華山,世世有人見之。
[正 史]
楊伯丑,馮翊武鄉(xiāng)人也。好讀《易》,隱于華山。開皇初,被征入朝,見公卿不為禮,無貴賤皆汝之①。人不能測也。高祖召與語,竟無所答。上賜之衣服,至朝堂舍之而去。于是披發(fā)陽狂②,游行市里,形體垢穢,未嘗櫛沐③。
嘗有張永樂者,伯丑每從之游。永樂為卦有不能決者,伯丑則為分析爻象④,尋幽入微。永樂嗟服,自以為非所及也。
伯丑亦開市賣卜。有人嘗失子,就伯丑筮者。卦成,伯丑曰:“汝子在懷遠(yuǎn)坊南門道東北壁上,有青裙女子抱之,可往取也。”如言果得。或者有金數(shù)兩,夫妻共藏之,于后失金,其夫意其妻有異志,將逐之。其妻稱冤,以詣伯丑,為筮之曰:“金在矣。”悉呼其家人,指一人曰:“可取金來!”其人赧然⑤,應(yīng)聲而取之。
道士韋知常詣丑問吉兇,伯丑曰:“汝勿東北行,必不得已,當(dāng)早還。不然者,楊素斬汝頭。”未幾,上令知常事漢王諒。俄而上崩,諒舉兵反,知常逃歸京師。知常先與楊素有隙,及素平并州,先訪知常,將斬之,賴此獲免。
又有人失馬,來詣伯丑卜者,時伯丑為皇太子所召,在涂⑥遇之,立作卦,卦成,曰:“我不遑為卿占之,卿且向西市東壁門南第三店,為我買魚作膾,當(dāng)?shù)民R矣。”其人如此言,須臾,有一人牽所失馬至,遂擒之。
崖州嘗獻徑寸珠,其使者陰易之,上心疑焉,召伯丑令筮。伯丑曰:“有物出自水中,質(zhì)圓而色光,是大珠也。為人所隱。”具言隱者姓名容狀。上如言簿責(zé)之,果得本珠。上奇之,賜帛二十匹。
國子祭酒何妥嘗詣之論《易》,聞妥之言,倏然而笑曰:“何用鄭玄、王弼之乎!”久之,微有辯辭,所說辭義,皆異先儒之旨,而思理玄妙,故論者以為天然獨得,非常人所及也。竟以壽終。
《隋書》卷七八
[注 釋]
①汝之:以“汝”稱之。汝,相當(dāng)于“你”,非敬詞。②陽狂:同“佯狂”,偽為狂者,即裝瘋。③櫛沐:櫛(zhi),梳理(頭發(fā))。櫛沐,即梳洗。④爻象:爻,組成八卦的長短橫道,“——”為陽爻,“——”為陰爻。六爻為一卦,每一卦代表同一屬性的若干事物,卦中各爻依卦而變,相沖相克,稱為爻象。⑤赧然:赧(nan),羞愧的樣子。⑥涂:通“途”,途中。
上一篇:《杜炅》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杜炅》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林紓》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林紓》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