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沈陽故宮
清初皇宮,又名盛京宮闕,入關后稱奉天行宮。在遼寧沈陽市舊城中心。清順治元年(1644),世祖在此即帝位。沈陽故宮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清崇德元年(1636)基本建成,乾隆、嘉慶時又有增建,始成今日的規模。全部建筑群有10多個院落,300多間房屋,占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四周以高大宮墻環繞,宮內以崇政殿為中心,由大清門至清寧宮組成一條中軸線,將全宮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為主體,崇政殿是皇太極日常理政和朝會之所。前有飛龍、翔鳳二閣,后有鳳凰樓和內宮清寧宮及其它配殿。東路以大政殿為中心,前面輔以左右翼王亭和八個旗亭,組成一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大政殿原名“大殿”,1636年定名為“篤恭殿”,它承襲了遼陽新城八角殿的建筑形式,是一座八角形重檐鉆尖式大木架結構的殿宇,氣魄雄偉,別具一格。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八旗王公辦公之地。西路以文溯閣為中心,配以仰熙齋、嘉蔭堂,是收藏《四庫全書》和供皇帝讀書的場所。沈陽故宮的建筑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它不僅有著傳統的宮殿建筑那種莊重宏偉的特點,而且在建筑布局上反映的滿族騎射民族的生活特色尤為突出。沈陽故宮的大政殿與十王亭就是當時八旗兵制在宮殿建筑藝術中的巧妙結合,它充分反映了八旗制度在清初的政權中所處的重要政治地位。整個皇宮,樓閣聳立,殿宇巍然,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是我國現存僅次于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筑。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漢冶萍公司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