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華嚴宗
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因以《華嚴經》為根本經典而得名。該宗以發揮“法界緣起”的思想為宗旨,又稱“法界宗”。該宗推戴陳隋時杜順為其初祖。相傳杜順著《華嚴法界觀門》、《華嚴五教止觀》各一卷,為該宗在觀行方面的無盡緣起說和判教方面的五階次第說奠定了基礎。杜順門人智儼被稱為二祖,著有《華嚴經搜玄記》10卷,《華嚴一乘十玄門》1卷,《華嚴五十要問答》2卷等,對后世影響較大。唐代法藏依智儼學《華嚴經》,深通玄旨。著有《華嚴經探玄記》,《華嚴經旨歸》、《華嚴經義海百門》等,詳盡發揮智儼的教規新說,正式創立華嚴宗。法藏曾被武則天賜予“賢首國師”稱號,故也稱該宗為賢首宗。四祖澄觀在唐德宗時被封為“清涼國師”,憲宗時住全國的“僧統”,對該宗的中興起了很大作用。其弟子宗密主張融合華嚴與禪宗,提倡教禪一致,著有《禪源諸詮集》、《原人論》等。唐武宗滅佛時,該宗受到打擊。后輩仍行人弘傳該宗教義,并將該宗思想傳到朝鮮及日本。該宗在思想上,把“一真法界”視為世界一切現象之本源,用法界源起說明現象之間的關系。認為宇宙萬法,有為無為,色心緣起時,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圓融無礙,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門來闡明無盡緣起的意義。在判教上,分五教十宗,以《華嚴經》為最高教典,自稱“一乘國教”、“圓明具德宗”或別教一乘。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北四行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