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五塔寺塔
①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舊城內,建于清雍正五年至十年(1727—1732)。原名慈燈寺,原有三層殿宇,解放前已毀?,F僅存最北一座建筑“金剛座舍利寶塔”(蒙古語音譯為“塔本·騷布日格”)俗稱“五塔”,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塔座為拱門方形高臺(高7.85米),上有五個方形小塔(中塔最高為8.65米),塔為磚石結構,當中小塔七層,四角各為五層。各小塔第一層嵌佛像、菩薩及菩薩樹等磚雕,第二層以上設千佛龕。造型比例適中,工藝精細技巧嫻熟,顯得玲瓏秀麗。塔表為雕刻涂釉的琉璃磚砌成梵文佛像,七珍八寶圖案,并刻有梵、藏、蒙古三種文字的經文。塔門上方有蒙古、漢、藏三種文字的“金剛座舍利寶塔”匾額。整個建筑,結構獨特,造型優美,對研究我國建筑史有很高價值。金剛座后,北墻南面嵌雕有三幅圖:西為六道輪四圖,中為須彌山分布圖,東為天文圖,是國內唯一的蒙古文字刻成的天文圖,非常珍貴。②在北京市海淀區北京動物園后長河北岸。建于明永樂年間,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修,將原名真覺寺改名大正覺寺。因寺后有一座明成化九年(1473)修建的金剛寶座塔(即在高臺上建有五座小塔的塔),俗稱五塔寺。寺內殿宇在本世紀初已毀,只留下了金剛寶座塔。塔仿造中印度佛陀迦耶精舍建造,為內部砌磚,外表甃石的磚石結構。下部是寶座,座前后辟券門,內有石階梯,盤旋而上通向寶座頂部。座頂上有五座小型石塔和一座琉璃罩亭,塔身及金剛寶座上全部雕刻有佛像、梵文及宗教紋飾。造型雖近似印度建筑,結構和雕刻手法則具有我國傳統的民族風格,是吸收外來文化的創造性作品,該寺現辟為北京石雕藝術博物館。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五臺山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外交文化·五大臣出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