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法
又稱《司馬穰苴兵法》、《軍禮司馬法》、《古司馬兵法》,是編成于戰國初期的一部重要軍事著作,宋代頒定的《武經七書》之一。舊題司馬穰苴撰,漢代共有150篇,今本只有5篇,以論述治國、安邦、治軍、作戰、部署、用兵的謀略為基本內容,闡釋了先王所傳及作者本人頗有見地的謀略思想,是歷代兵家研讀、效法、治勝的著名謀略著作。今本5篇的主要內容和謀略思想如下:《仁平第一》:論述治國安邦、興兵作戰應以仁愛為先,仁愛是為人悅服、仰仗、效法、信任、愛戴的第一謀略。治國不忘興兵,興兵則應愛及本國百姓、敵國百姓而不可好戰,爭真理而不爭私利,不窮人力,不強人所不能,這是以仁愛之心迫使敵國歸順的重要計謀。《天子之義第二》:論述賢明君主治國治軍的謀略應該是完全順應事物發展規律,爭取民生樂利,教民保家保國,治國應選賢用能,各得其所;治軍則剛柔并濟,獎罰嚴明。應當以爭取公理為作戰目標,以達到仁愛的目的為勝利,然后給民以教化。情理,法制乃是治國、治軍的一體兩面,互為表里;文教、武力乃是保國衛民的左右手,這是明智君主的統治謀略。《定爵第三》:論述所有戰爭的謀劃要先選好官爵、職位,訂定獎罰條例,聚理天下財務,網羅賢士,悅服眾心,順從天時,利用地利,注重百官、百姓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聚財的最好計謀是使用敵人的財物,網羅人才,悅服眾心的計謀是收納人心,鼓動人心和運用人心,治國治軍各依其道,但必以謀略為先,機巧安排。《嚴位第四》:論述實地作戰所涉及的諸多方面都應該以謀略為先,上下級嚴格劃分,令其威嚴、敏銳。極為善戰的人作戰使用仁愛仗義,次于善戰的人就用兵求勝了,但應上得天時,下盡人事,依照謀略取勝。《用眾第五》:論述戰場指揮上使用少數兵力對多數敵人作戰及以多數兵力對寡弱敵人作戰應遵循各自的謀略。乘敵有所思慮,用謀而剝奪敵人的思路,乘敵有所畏懼,用謀擴大敵人的畏懼,追擊敵人,奇取都市,包括行軍、休息、激勵士兵,成功者都出自事先的謀劃。《司馬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有關戰爭的許多錦言妙語廣為流傳而成為軍事名言。但其中包含著追論的古代兵法,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過時陳舊,今天讀來更需鑒別批判。
上一篇:司馬懿
下一篇:后饋思維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