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近代有關中學與西學關系的命題。近代洋務派思想家張之洞在《勸學篇·設學》中提出了這一命題,他說:“舊學為體,新學為用,不可偏廢。”所謂舊學即中學,泛指中國傳統文化,其核心是儒家的倫理綱常;所謂親學即西學,泛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西方近代科學技術。“中學為體”,就是以中國封建制度及綱常名教為治國之本;“西學為用”,就是以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為輔助,這一觀點集中概括了戊戌變法前整整一代人對中西學關系的認識。19世紀70—80年代,早期改良派曾提出“主以中學,輔以西學”的口號,主要目的是鼓勵人們向西方學習,反對頑固守舊。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沈壽康明確提出“宜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匡時策》)的主張。戊戌之春,鑒于資產階級維新思潮高漲,民權學說興起,封建綱常的權威受到威肋。張之洞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作了系統闡述。他認為:“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不必盡索之經文,而亦無悖于經義。”(《勸學篇·會通》)西學能應用于日常事務,救一時之急,但不能成為統帥人心的力量,講西學必須以不違背“經義”為原則,這就是“西學為用”。張之洞表面上是要“新舊兼學”,實際上是站在舊學、中學的立場上,反對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倫理學說。張之洞在戊戌變法前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與改良派的變法主張相抗衡的,它理所當然要遭到嚴復等人的批駁。但在保守勢力相當強大的情況下,這一觀點的提出,對突破長期的閉關自守狀態仍有一定的作用,故而不能對它全盤否定。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中國文學·中國文學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中藥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