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清代的音樂學術活動·戲曲領域中的音樂學術成果
清代戲曲著述甚豐,在戲曲音樂方面,亦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一般多集中在戲曲聲腔樂調的創作、表演等方面,對戲曲音樂的歷史亦有不少論述。
清李漁所作戲曲論著《閑情偶寄》十六卷,其中《詞曲》、《演習》兩部專寫戲曲藝術表演心得。與戲曲音樂的創作表演有關,《詞曲·音律第三》專講曲譜、聲韻、格律等問題,并提出自己的主張。《演習部》中對戲曲表演與學唱中對唱腔韻白的學習、唱腔與笛簫伴奏的關系、字聲問題以及表演中的創新問題(變古調為新調)等都有詳述,是戲曲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
徐大椿所作戲曲音樂論著《樂論傳聲》,著重于唱法的研究,文中的分析,較前人更為詳密。在其后的戲曲藝壇及民族聲樂唱法理論研究中備受推崇。徐大椿戲曲理論繼承了魏良輔、沈寵綏諸家之說,對戲曲演唱方法的分析和運用,多有自己的創見,他的戲曲聲樂理論,對今人總結民族聲樂理論以及對古代聲樂遺產的繼承,都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清李調元撰著的《雨村曲話》、《劇話》和焦循的《劇說》,包含有不少戲曲音樂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可視為對前人文獻的整理匯集。
清王德暉撰著的《顧誤錄》,雖主要是綜合前人所著《度曲須知》、《樂府傳聲》兩書加以簡練而成,但在對前人理論的總結甚至發揮中,亦有個人的精當見解,對于發聲、出字、收韻等唱法理論,有所闡發,是研究我國戲曲聲樂演唱方法可資借鑒的重要文獻。所談律呂宮調,則無甚創見。
清代戲曲音樂領域中最富實踐性的學術成就,是對戲曲唱腔樂譜的匯編與整理。這方面的重要成果有昆曲宮譜《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納書楹曲譜》、《遏云閣曲譜》等。
上一篇:音樂學·明代的音樂學術活動·戲曲著述中的學術成果
下一篇:律學·沿革·成熟期(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