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黃山
著名的風景勝地之一。原名黟山,相傳黃帝曾于此山煉丹修道,唐天寶元年(747)改名黃山。在安徽南部,跨歙、黟、太平休寧四縣。由花崗巖構成。南北約4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方圓達250公里,精華部分154平方公里,我國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游覽勝地。山峰聳立,拔地連天,煙云縹緲,波翻浪滾,蒼松挺拔,千姿百態;怪石密布,妙絕天然,溫泉噴涌,清碧可鑒。因此,云海、奇松、怪石、溫泉向稱黃山“四絕”。湖、瀑、溪、、潭爭奇斗艷。有2湖、3瀑、24溪、72峰等勝景。其中天都峰,蓮花峰、光明頂為三大主峰。以天都峰最為險峻,玉屏樓旁有迎客松和送客松,以其奇姿聞名海內外。歷代文人墨客慕名來游,無不贊嘆黃山之奇,認為它兼具泰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衡岳之煙云,匡廬之飛瀑,雁蕩之巧石,峨嵋之清涼。故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覽黃山后贊美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譽黃山為天下第一。其風光勝景,為歷代詩人、學者、畫家歌頌不絕,留有無數詩文、畫卷,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的永久題材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保護和整修風景區的名勝古跡,進一步整修山道,增建各種服務設施,一年四季,游人不絕。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魯迅故居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外交文化·《馬可·波羅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