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繫辭下傳·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譯文】孔子說:“乾、坤兩卦,應該是《周易》的門戶吧?”乾,是陽的物象;坤,是陰的物象。陰陽德性相配合而剛柔成爲形體,可以用來體察天地的撰述營爲,用來貫通神奇光明的德性。《周易》卦爻辭所稱述的物名,儘管繁雜卻不踰越卦爻義理;稽考卦爻辭的表述(多有憂虞警誡的)事類,或許是流露作者處在衰危之世的思想吧?《周易》,是彰著往昔的變故而察辨將來的事態,顯示初微的徵象而闡明幽深的道理,作《易》者開釋卦爻(撰繫文辭)使各卦各爻名義適當,物象明辨,而且語言周正措辭決斷以至天下萬理俱備。卦爻辭所稱述的物名雖多細小,但所取喻的事類卻十分廣大,其意旨深遠,其修辭頗飾文彩,其語言曲折切中事理,所用典故明白顯露而哲理隱奧。運用《周易》 陰陽兩方面的道理濟助百姓的行動,可以讓人們明確吉兇得失的應驗。
【注釋】①乾坤,其《易》之門邪——這是引孔子言論,說明乾坤兩卦在《周易》哲學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集解》引荀爽曰: “陰陽相易,出于乾坤,故曰‘門’。”《正義》:“《易》之變化,從乾坤而起;猶人之興動,從門而出。” ②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撰,《本義》云“猶事也”,即“撰述營爲”之意。這兩句承前文“剛柔有體”、“陰陽合德”而發,進一步揭示乾坤作爲剛柔形體的擬象範圍之廣大和作爲陰陽物象的喻理程度之神妙。《古周易訂詁》: “有形可擬,故曰‘體’”,“有理可推,故曰‘通’。‘體天地之撰’,承 ‘剛柔有體’ 言,兩 ‘體’字相應; ‘通神明之德’,承 ‘陰陽合德’ 言,兩 ‘德’ 字相應。”案,《集解》引《九家易》訓“撰”爲“數”,曰:“萬物形體皆受天地之數也。謂‘九’ 天數,‘六’地數也,剛柔得以爲體矣。”于義亦通。③其稱名也,雜而不越——稱名,指卦爻辭所稱之物名;不越,即不踰越卦爻之理。《正義》:“《易》之爻辭多載細小之物,若 ‘見豕負涂’之屬,是雜碎也;辭雖雜碎,各依爻卦所宜而言之,是不相踰越也。”案,《集解》引《九家易》曰:“陰陽,雜也;名,謂卦名。陰陽雖錯,而卦象各有次序,不相踰越。”可備一說。④于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于,發語辭,《經傳釋詞》:“于,語助也”;稽,《集解》引虞翻曰:“考也”;類,指卦爻辭中表述的事類。這兩句說明稽考卦爻辭的內容,可知作者生當衰世。《正義》:“考校《易》辭事類,多有悔之憂虞,故云變亂之世所陳情意也。” ⑤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微顯,即顯微。這兩句說明《周易》的功用是彰往昔、知來事,顯初微、明奧理。《韓注》:“《易》無往不彰,無來不察,而微以之顯,幽以之闡。闡,明也。”案,《本義》曰:“而微顯’,恐當作‘微顯而’。”可資參攷。⑥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開,指作《易》者開釋卦爻、撰繫文辭:名、物、言、辭,均指卦爻辭;當、辨、正、斷,句中爲使動用法,意猶“使名當”、“使物辨”、“使言正”、“使辭斷”;備,謂義理完備。這兩句說明作《易》者在“繫辭”之時,周密思考以撰寫文辭、開釋卦爻,使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名物適當、言辭明正而義理完備。《韓注》:“開釋卦爻,使各當其名也;理類辨明,故曰‘斷辭’也。” ⑦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指卦爻辭所稱物象之名雖細小,但所取喻的事類卻廣大。《韓注》:“託象以明義,因小以喻大。” 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這是說明卦爻辭的語言特色。《正義》:“近道此事,遠明彼事,是其旨意深遠”;“不直言所論之事,乃以義理明之,是其辭文飾也”;“變化無恒,不可爲體例,其言隨物屈曲,而各中其理也”。⑨其事肆而隱——事,典故;肆,猶“顯露”;隱,指義理隱奧。此句說明卦爻辭的用典特色。《正義》:“其《易》之所載之事,其辭放肆顯露,而所論義理深而幽隱也。” ⑩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貳,指乾坤陰陽二理,《集解》引虞翻曰:“二,謂乾與坤也”;報,猶“應”,即“應驗”。這兩句總結前文,說明《周易》所揭示的陰陽變化之理,可以用來助民之行,使明確事物吉兇得失的應驗。案,《來氏易注》謂《周易》之理“兩在莫測,無方無體”,“宜乎濟斯民日用之所行,以明其吉兇之應也”。所云“兩在”,有合“陰陽二理”,可資參攷。
【說明】以上第六章。
本章敘卦爻辭的特點。開首指出乾坤爲《易》之門,然后集中證明卦爻辭辭理遠大,章末以《周易》之理可“濟民行”作結。
文中“稱名”、“取類”、“旨遠”、“辭文”諸語,精切概括了《周易》卦爻辭以象喻意的語言特色,其義與古代文論中的“比興”說頗契合。因此劉勰釋“興”之義時,曾援此爲說:“觀夫‘興’之託諭,婉而成章,稱名也小,取類也大。”(《文心雕龍·比與》)可見,此節文字含有一定的文學理論意義。
上一篇:周易譯注·屯卦第三《《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經綸.》
下一篇:周易·需卦第五《九三,需于泥,致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