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武漢之旅·武漢·三鎮鎖大江名城歷千秋
武漢地處我國的中腹,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成,是華中最大的都市。
武漢位于長江與漢水的交匯之處。橫貫中華大地的長江自雪山高原奔瀉而來,闖過了三峽險阻之后,又攜著滾滾波濤,從武漢斜穿而過。發源于陜西漢中的漢水,千曲百折,也恰在武漢注入長江。于是,兩條江河就很自然地將武漢切成了三個部分。長江東南岸為武昌,而長江西北岸的漢口和漢陽又被漢水從中間分隔開來。這種二水分三城的城市格局是不多見的。由于依長江,臨漢水,武漢又有“江城”之稱。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在此吟詠過“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的詩句。
武漢三鎮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方面,武漢扼守著長江中游的咽喉,西可經三峽入巴蜀,東可下皖贛、通吳越,是東西水路交通的樞紐。另一方面,武漢雄踞華中,北可連豫魯,達燕晉;南可越洞庭,抵兩廣,又是南北陸路交通的要沖。因此武漢素來被稱為“九省通衢”。特別是在今天,雄偉的武漢長江大橋橫臥在長江的煙波之上,使千古“天塹”變成了“通途”。
武漢作為一座古城,也經歷了復雜的歷史變遷。
武漢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留下了原始人類的最初足跡。據傳大禹在治水時,曾到過這里。傳說坐落在長江西北岸的龜山,即由當年輔佐大禹治水的靈龜化成。
春秋戰國時期,這里為楚地。武昌一帶名“鄂渚”,漢口一帶名“夏汭”。今日武漢尚留有古琴臺等多處楚文化遺跡。據考證,偉大詩人屈原曾被流放“鄂渚”。屈原在《涉江》中寫道:“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步余馬兮山皋,御余車兮方林。”《哀郢》中寫道:“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边@些詩句,都記載了當年屈原在今武漢附近的行蹤。
秦時,這里屬南郡。漢代,這里屬江夏。至漢末三國,魏、蜀、吳三方擁兵鼎立,逐鹿中原,這里也成了兵家爭斗的要地。曹魏鯨吞江北,孫吳據守江南,成對峙之勢。西蜀則既聯吳抗魏,又與東吳明爭暗斗。百余年間,演出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活劇?,F今在武漢附近,遍布三國遺跡。沿長江,蛇山有“黃鶴樓”,龜山有魯肅墓和關羽“洗馬口”;江中有因禰衡《鸚鵡賦》而得名的“鸚鵡洲”;東湖一帶,較著名的有磨山頂上的劉備郊天臺,以及南端的關羽卓刀泉和北端的魯肅白馬冢等。這些遺跡,幾乎每一處都有一段動人的傳說故事。
到唐宋時,三鎮逐漸興盛。眾多文人墨客曾來此游歷,睹物興情,留下一首首優美的詩篇。此地的富庶繁華,更是令人矚目。南宋陸游《入蜀記》稱其“市邑雄富,列肆繁錯”,“賈船客舫不可勝計”,“雖錢塘、建康不能過”,“隱然一大都會也”。范成大《吳船錄》也稱其“沿江數萬家,廛闬甚盛,列肆如櫛,酒壚樓欄尤壯麗,外群未見其比”。
明代成化(1465—1487)初年,漢水下游改道,將原為一體的漢口和漢陽分為兩處。因位于漢水之北而得名的漢陽,反倒成漢水之南。這以后,商埠從漢陽移至漢口。漢口從一片蘆洲上迅速崛起,發展成了與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廣東佛山鎮齊名的“四大名鎮”之一。
進入二十世紀之后,武漢為曾經充滿了屈辱的中國近代史冊翻開了輝煌的一頁。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封建統治的第一槍,就是在這里打響的。
當時,清王朝一方面對外喪權辱國,一方面對內殘酷鎮壓,已經腐朽到極點。為結束封建王朝的統治,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一直在積蓄力量,宣傳民眾,準備發動武裝斗爭。而湖北正是革命力量比較集中的地方。
革命的時機日益成熟。1911年9月,武漢三鎮的革命組織共進會和文學社聯合,共同成立了湖北革命軍總指揮部??傊笓]部積極籌備武裝起義,并滲透到湖北新軍舊部。起義的日期最初確定為10月6日(中秋節),但未能如期發動。10月8日,革命軍設在漢口的一個領導機關內,裝配炸彈不慎引起爆炸,起義準備工作暴露。于是,總指揮部決定于10月9日晚以南湖炮隊的炮聲為信號,立即舉行起義。然而,由于命令未能及時送達南湖炮隊,起義又被迫推遲了。就在這一天中,大批革命同志被捕,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等烈士英勇就義。
當滿清政府正陶醉于“弭患于初萌,定亂于俄頃”的喜悅之中時,1911年10月10日,宣告封建王朝覆滅的武裝起義終于爆發了。由工程第八營為先導,占據了楚望臺軍械庫,城內城外的革命同志紛紛響應。經過一夜浴血奮戰,拂曉時分,起義軍攻占了湖廣總督署,清廷的湖廣總督瑞澂狼狽逃竄。至此,起義取得了初步勝利。
在武昌起義的震動和鼓舞下,辛亥革命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勢,很快就席卷了整個中華大地。
如今,位于武昌閱馬場北端的紅樓依在,它是辛亥首義第一個革命政府——中華民國鄂軍政府所在地。在閱馬場南端建有黃興拜將臺紀念碑,那里是辛亥革命時黃興任戰時總司令受印之處。此外,還有楚望臺、起義門(原為中和門)等。這些遺跡都在向人們證實著、訴說著那段使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歷史。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西安·三秦文風淳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福州之旅·支提山·不到支提枉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