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戲劇文化·花雅之爭
清代戲曲現(xiàn)象。清初,雅部昆曲開始衰落,花部(地方戲)勃興。花部從此面臨一場與處于“正音”地位的昆曲相對峙相競爭的局勢,花部越繁榮,便越形成對昆曲的威脅。花部一方面遭到那些極力維護昆曲地位的封建士大夫的反對,另外還遭受了清政府的排擠、禁毀,從而釀成了一場持續(xù)將近百年的“花雅之爭”。這場競爭遍及全國,而北京劇壇反映得更明顯,當時在北京出現(xiàn)了花部與昆曲的三次交鋒。第一次是乾隆初年京腔與昆曲的對峙,暫時壓倒了昆曲,京腔隨后被清政府引進宮廷而加以規(guī)范,京腔與昆曲的對峙狀態(tài)消失。第二次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演員魏長生進京,大開風氣,昆曲、京腔不能敵。清政府實行禁演秦腔的措施,并勒令秦腔藝人改習昆、弋腔,否則遞解回籍。魏長生被迫南下?lián)P州、蘇州。第三次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高朗亭率三慶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隨后又有四喜、春臺、和春三個徽班進京,從此“四大徽班”稱雄。嘉慶三年(1798年)清政府又發(fā)禁令:“除昆、弋兩腔仍照舊準其演唱,其外亂彈、梆子、弦索、秦腔等戲,概不準再行演唱”。但無人遵守此令,全國其他各地也“將素習昆劇拋棄”(蘇州老郎廟碑),花部終于戰(zhàn)勝了雅部。
上一篇:中華傳統(tǒng)文化·醫(yī)藥文化·自我按摩
下一篇:中華傳統(tǒng)文化·文化發(fā)展·西周文化